茌平民间艺术繁多.历来每到新春佳节,各村形式了花样更多.如:踩拐子(踩高跷),划旱船,挽花船,打花鼓,扭秧歌,钻板凳,抬花轿,散花灯,玩龙灯,摆大旗,顶油灯等,组成乐队走村串巷,然后搭台唱戏,每个所搭庙,更是热闹非凡.庙会上有对戏台,马戏团,拉洋片,套圈,说大鼓,捏面人,吹糖人,剪花卖字,无所不有.当地有句俗语凡形容人多时,就用"跟赶庙会一样".
1,山东快书 清道光六年,茌平人李长清等10个落榜举子,归途遇雨,滞临清借酒消愁,你一言,我一语,共编了一个《武松传》.李长清回茌平后,经整理,将脚本交艺人傅汉章演唱,很快轰动了鲁西大地.后经几代艺人不断完善,山东快书形成了多个流派,后经高元钧整理,1951年定名为山东快书《武松传》,流传全国,至今上演不衰.
2,茌平南城调 原"四平调"经夏亮修长期艺术加工自成一种曲种.因夏亮修是茌平南夏庄人,自命名"南城调"."南城调"形式简单活泼,乡土气息浓烈,流传曲目有《苍蝇抱饭粒》,《贤良女劝夫》,《王彦章比武》,《鹤童传》等,多流传于高唐,东阿,聊城一带.有的载入《中国民间曲艺集成》山东分卷.
3,民间杂技 清末茌平有两位杂技大师.李禄来,艺名李半仙,曾进京为慈喜太后演出.他的演出技巧娴熟,出神入化,表演的"罩子活","两陀活"功底深厚,声东击西,奇幻迷离."九连环","仙人摘桃"能在围满观众的方寸之地千变万化,不漏破绽,堪称一绝.张义城精通戏法,尤擅气功,其绝技是在辨稍挂一满桶水,头摇发辫转,水桶不溢水,有神功之美誉.在他们的影响下,杜郎口,南李,土刘,佛堂,广平,唐洼等十几个村子相继涌现出了30多个杂技人才,并成立戏团到东北三省演出,特受欢迎.
茌平县委,县政府把发掘,利用和保护全县文化资源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动力,实施"打造文化大县"战略.地名主管部门对1986年撰写的《茌平县地名志》征求意见稿,进一步组织人员进行充实整理,正式出版.这是一部宣传弘扬茌平传统文化的文史专著,为全县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地名主管部门,组织拟定茌平县地名规划,以弘扬茌平文化为主题,为城区规划街,路进行命名设计,体现了城区地名的标准化,层次化,序列化,成为茌平文化的窗口,展现"千年古县"风貌特征,并设置街巷和门户地名标志,展示城区地名文化的风景线。
我的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lx20140305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3900569045
我的新浪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3900569045
我的梧桐子家乡地址:http://www.wutongzi.com/kan/shandong/chiping.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