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

家乡区县: 广州市越秀区

五仙观位于惠福西路,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五仙观曾多次迁建,宋代在十贤坊(现广东省财政厅一带),南宋后期至元代在古西湖畔(今教育路一带),明洪武十年(1377)迁建于此。坐北朝南,依地势而建。现仅存头门、后殿、岭南第一楼和东、西斋的部分建筑。占地约1.089万平方米。

头门面阔三间12.65米,进深两间7.2米共十一架,绿琉璃瓦硬山顶,前设四架轩廊。花岗石檐柱青砖石脚。门上的石匾刻清同治辛未(1871)大学士、两广总督瑞麟所书的“五仙古观”4个大字。

后殿面阔三间12.4米,进深三间10米,高8米,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脊饰为琉璃龙纹和琉璃宝珠、鳌鱼。十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檐柱出两跳插栱承托挑檐槫。梭形坤甸木柱,施木櫍。红砂岩覆盆柱础。有侧脚。平梁、四椽栿、六椽栿及乳栿均造成月梁。驼峰刻如意纹饰,造型古朴。叉手、托脚等风格简洁,保留了明代早期的建筑手法。脊槫底部有“时大明嘉靖十六年龙集丁酉十一月二十一日丙申吉旦建”等字。下檐外檐斗栱施三抄六铺作,斗栱线条简练,材高18厘米,厚8厘米。殿立面造型比例适度,既保留了明代早期建筑风格,又具有地方特色,是广州市保存较好的明代木构架建筑

后殿东侧的原生红砂岩石上,有一脚印状凹穴,旁有“仙人拇迹”石匾。这是远古时代珠江洪水期的流水冲蚀的痕迹,民间传说是仙人留下的脚印。晋代这里有“坡山古渡”之称。明、清两代五仙观先后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五仙观内现保存有宋至清的碑刻14方及石麒麟1对。

民间传说在周夷王时,天上五位仙人各骑口含谷穗的五色仙羊降临广州,把谷穗赠予广州人,祝愿广州永无饥荒,仙人腾空而去时羊化为石,故广州又称羊城、穗城。人们为纪念这五位仙人,建了五仙观,塑五仙骑羊像,奉祀观内。

2002年,对东、西斋及头门进行重修,次年对外开放。现为越秀博物馆。

1989年6月,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岭南第一楼又名禁钟楼,位于惠福西路五仙观大殿之后。明代城楼式建筑,原为洪武七年(1374)行省参知政事汪广洋建,后毁,万历年间重建,现存第二层的木构架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遗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把它与镇海楼、海山楼和拱北楼合称为“四大崇楼”,

钟楼坐北朝南,高两层17米,首层用红砂岩石砌筑,阔13.9米,深11.9米,高6.8米,中开一宽3.8米、深5.7米的拱券门洞,前后贯通。第二层为木构方亭,重檐歇山顶,正脊饰鳌鱼宝珠。面阔三间11.83米,进深9.37米共十一架,梁柱用材粗大,风格古拙简朴。除脊桁为圆桁外,其余为方桁。脊桁底部书“时大清乾隆岁次戊申(1788)季冬吉旦”、 “募化重建立”等楷书。

 

 

二楼正中悬挂一口明代青铜大钟,高3.04米,口径2.1米,钟体铸篆文:“大明国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孟春十八日辛卯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铸造”,阳文。钟底下以方形竖井直通门洞,形成一个巨大的共鸣器,这独具匠心的设计,不但可以使钟声洪亮悠扬,也有利于声浪传播,据说扣之可“声闻十里”。此钟是作为遇火警非常事故时召救之用,无事禁止撞击,因名“禁钟”。是本省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铜钟。

1989年6月,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猫吃娴鱼(2014-06-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