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土族的民居变化

家乡区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http://www.wutongzi.com/user/uartiadd.aspx大通县现有土族四万多人,占全国土族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占全县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是大通县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土族人民淳朴善良、吃苦耐劳,和其他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创造了大通的历史和文化。

关于土族的民居,由于其和汉民族长期一块居住,和汉族民居没有多大区别,每人家都有一个庄廓,四周筑土墙,一般盖北房,是主房所在地,如果家里人口较多或有财力,同时建东西厢房,院中留出菜畦和花园,有的土族人家在院子中央竖经幡,叫“麻尼塔什却”。家中也有牛羊棚、厕所、猪圈等,如果庄廓周围有空地方,也有将厕所、猪圈等修在庄廓外面的,庄廓旁边一般是自家的自留地,夏天种蔬菜或洋芋,秋季打碾粮食,叫“场”。 土族的房屋一般是土木结构,其规模以主家的财力而定,以前由

于经济条件限制,土族人家居住的是比较简易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这种房屋对房子结构不做复杂处理,只是在土墙上面担梁架椽,可以节省木料,叫“土搭梁”。木料大多是柳木,这样可以降低房屋的成本。房屋一般留大房门,进入房门,是堂屋地,摆一对面柜,存放面粉或粮食,柜上面摆一些小家什,墙上贴家神案子。左手一间房屋是主房,紧挨窗户盘有土炕,叫大房炕,土族的炕叫“打泥炕”,炕上并没有木板,而是先垒起炕圈,将炕圈用薄而大的石片盖住,再将石片用细泥抹平,墙外留两个洞,是燃料的入口,取暖时将麦衣草、牛羊粪等填进炕洞,点燃,炕就热起来。大房炕是家中老人或长辈睡觉的地方,也是一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炕头放火盆,紧挨火盆摆一只炕桌,火盆里面烧煤块、粪块、渣筏①或烧柴,用沙罐或茶壶熬茶,从梁头顶吊下一根铁丝,末端弯起,勾住茶壶,以火焰头够着茶壶底为宜。大房炕一侧有炕柜,几乎挨着房顶,里面放毡条被子等日用器物。堂屋地右手一间房子里盘一个满间炕,叫“斜炕”,是家中小辈们居住的地方,布局比较简单。土族人家有一种建筑格局叫“锅头连炕”,就是将锅台和炕连在一起。先砌起锅台,一般留两个灶火门(灶口),锅台上安三口锅,分别是里锅、外锅、带锅,外锅和带锅连在一起,接一个灶火门,里锅接一个灶火门。灶台后面是炕,中间用一段小矮墙隔开,灶火门和炕相连,灶火一烧起,热量就通过土炕,炕就热起来,墙里留有烟囱,烟从烟囱冒出。土族人家把它叫“烧炕”。人口较少的人家把烧炕兼作主房,炕上有一个小木桌,吃饭时,一家人围炕桌而坐。这种连炕锅做饭的同时可以取暖,一举两得,既节省了空间,又节省了燃料,经济实用,缺点是不够卫生,由于土族人家一般烧植物秸杆或麦衣草,房里一旦烧起火,到处都是灰尘。打泥炕和烧炕是土族人民根据燃料来源和实际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后来居住条件改善,这种“锅头连炕”的建筑格局渐渐被淘汰了,厨房和卧室分离,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火盆也逐渐被淘汰,代之以火炉,火炉挨炕沿或靠墙安放,燃料仍以煤块、粪块、牛粪、烧柴为主,但烧火盆时烟熏火燎的场面没有了,屋子变得亮堂干净,有些人家还裱糊顶棚,装饰炕围子,不断美化居住环境。 土族房屋由于是土木结构,年长日久,受到风雨的侵蚀,房屋会漏雨,所以每隔几年要对房屋进行修缮,用白土和泥,加入麦衣草,和匀之后均匀地覆盖到房顶,叫“上房泥”,这样房子多了一层保护层,就不会漏雨。同时也会修整一下院墙。

后来,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近十几年里,随着土族人民的日渐富裕,再加上政府的扶持,土族的房屋建筑变化很快,几乎每人家都翻修了新房。以前的“土搭梁”房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砖混结构的水泥盖板房和砖木结构的松木大瓦房,这种房屋的特点是地基高,间架大,宽敞明亮,房屋间数也较多,一般有六到七间,多的甚至有八间以上,有些人家还盖起了两三层小楼房。房屋里面有堂屋、客厅、卧室,布置也比较豪华,而且都用铝合金门窗将房子封闭,里面铺地板砖,干净暖和,更加舒适宜居。

从土搭梁、锅头连炕到具有现代气息的房屋建筑,体现了土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进步,也表现了时代的变化。

依依(2014-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