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食之广州啫啫煲

家乡区县: 广州市天河区

啫啫煲上了《舌尖上的中国2》,一时间成了全城当红大菜,勾起了老广关于啫啫煲的那些年那些事。这道颇有气氛的菜肴,很好地演绎着粤菜中“镬气”的概念。它神奇地将厨房延续到餐桌上,端菜的服务员总是快步跑着上菜。王熙凤是人未至声先到,啫啫煲是煲未至香先达。那撩人的香味大老远就能嗅到,思量之间,热腾腾的一煲已呼啸而至。揭开煲盖,啫啫声热闹得很,一团烟雾从煲中升起,煲中的食材仿佛在欢快跳跃,香味肆意扩散,穿越烟雾夹起一块摆入口,脆、爽、鲜、嫩,是一道给人全方位感官享受的佳肴。这道烙刻着广府印记的美食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大排档夜宵是当年广州城一道独特的风景。华灯初上时,大排档也渐渐热腾起来。那时大沙头和长堤的大马路上,大排档一字排开,几乎家家都在做啫啫煲,香气飘到十里之外。最早是啫黄鳝煲,后来啫的品种越来越丰富,鸡、田鸡、杂雀都能成为煲中之物当时上大排档消夜最流行的是“3 1”,啫煲、炒田螺、炒油菜再加一煲粥。后来,酒楼中也流行起啫啫煲,“如果客人点9个菜,其中必有一个啫煲。”啫啫煲成为广州标志性的味道,它所展现的“气”与小炒的镬气如出一辙。

啫啫煲就是大排档中必备的“名菜”。“啫啫”实际是拟声词,食材放于瓦煲中,经过极高温的烧焗后,瓦锅中的汤汁不断快速蒸发而发出“嗞嗞”声,“嗞嗞”粤语发音为“啫啫”,于是老广便巧妙地将其命名为啫啫煲。这是粤菜独有的烹调方式,也是煲仔饭的完美延续。

啫啫煲的烹饪有生啫与熟啫之分。传统正宗的啫啫煲正是生啫法,业内众所皆知,生啫之法当年是由惠食佳研究始创。生啫是将食材直接放于瓦煲中,加味料和酱料猛火干逼,食材在煲中由生转熟,这股热腾之气一直连贯到餐桌,趁热吃,最是惹味勾魂。熟啫出现于生啫之前,后来生啫盛行成为啫煲招牌技法后,它就被抛弃了。直到后面几年,有的酒家“偷鸡”,才又把熟啫拿出来做。生啫对瓦煲损耗大,并且火候技法难以控制,于是后期有的酒楼厨师直接用镬兜炒食材,将整道菜烹调到七八成熟后倒入煲中上桌,也就是说,这时候的煲纯粹充当“装盘”的角色。熟啫少了啫啫煲独有的“镬气”,宛如看戏错过了精彩高潮,那还有啥意思呢?当然,极个别的食材由于特别难熟,必须先通过熟啫达到三四成熟,再放入瓦煲中继续“啫”,延续它的精彩,这是另当别论。

要成就一煲成功的啫啫煲有三大秘诀。

秘诀一:瓦煲要舍得弃

啫啫煲最初选用瓦煲作为器皿,确有其道理:瓦煲升温快,储热时间长,用来啫食材可令食材干身香口。有的餐厅就把瓦煲改良,底面做得宽些,煲身矮短些,这可让每一样食材都充分接触煲底受热。
  啫啫煲的传统技法生啫对瓦煲的杀伤度绝对是最高级别。生啫时,煲底常常忍受着“煎熬”,上边是生冷的食材,下边是猛烈大火,一冷一热刺激下,煲底用上一两次就会有裂缝。有裂缝的瓦煲不能再循环使用,如果勉强“上场”,一煲好好的食材轻而易举就可以报销——在热力作用下,上一次啫时渗入裂缝中残留的油与肉汁慢慢跑出来,那股异味会窜到食材中去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餐厅选择熟啫,尽可能减少瓦煲损耗,也就降低了成本。
  “要做好的啫啫煲就得舍得弃煲”。惠食佳总厨发哥道出这个原则。他们每个煲平均使用率是1.5次,每日要丢两次煲;而猎人坊的御膳汤品以煲仔系列出名,他们的煲使用率也是1.5次到2次之间。

秘诀二:啫之有道

啫啫煲的食材千变万化,鱼禽荤素都可入煲一啫。惠食佳更是将啫啫煲做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连蟹、蚝烙、肠粉、春笋、木瓜和雪糕这些都能啫,而且味道好正。当然,食材选择还是有标准的,比如大肠要选厚身的,蔬菜专挑菜梗,大约2厘米,长度以不超过嘴型为准;瓜类难熟,所有要挑薄身些的。
  啫啫煲其实分清啫和酱啫。清啫是什么也不加,只有简单的味料与食材;酱啫则是食材与酱料共治一煲。莫师傅说,海鲜和鸡适于清啫,突出食材本味;蔬菜与瓜类多酱啫,发哥做啫煲长达二十三年,堪称老行尊。放啫油、烧热后加蒜头爆香,下料、略炒推平,盖上煲盖,淋酒,嗞喇一下烈火窜上来把整个煲都包围了。盖着盖子原煲上桌。他们根据不同的食材研究出针对性的啫法,火候也各有不同。总的原则是:质地越小越细嫩的食材越要文武火,水分大的比如蔬菜一类要大火,蚝烙这一类要做到底香脆而表面滑嫩,只有小火才能做到,啫大头鱼嘴则要慢慢焗,啫大肠速度最快,10秒钟即可。

秘诀三:速度要快

火要够猛,厨师手脚要快,一分钟甚至10多秒钟就要搞掂一煲送到客人面前,要做到又快又好吃。一秒钟也怠慢不得,连吃也如此。你只要晚一分钟品尝,口感味道那便是天渊之别。啫的程度也很有讲究,视乎食材以及客人所在位置。如果客人的位置离厨房远些,则大约五成熟就关火送出厨房,当啫啫煲到达客人台面时,食材刚刚熟;同理,如果客人离厨房近,那厨房会将食材煮到八成熟再送餐。

 

 

我的个人能力秀网址:http://abc.wm23.com/miya0611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miya0611

我的家乡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tianhe.html

miya(2014-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