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千里渠+一个奋斗时代的精神遗产(下)

家乡区县: 四川省营山县

长渠颂歌唱不完

1959年5月4日,艳阳高照。水磨滩水库清水垭放水口两岸旗如林、人如海,欢声雷动,锣鼓喧天。胸前佩戴红花的1286名修渠火箭营、钢铁连、卫星排、黄继光、刘胡兰战斗小组的代表和12000多名各师团评出的先进个人,集中在放水闸上的台前及左右两边,人们期待着梦寐以求的庄严时刻的到来。九时许,县委书记苏承业走上彩台庄严宣布:“千里渠庆功大会开始。开闸放水!”接着,三声礼炮齐鸣,闸门徐徐上升。顿时,滔滔库水冲闸而出,直奔鱼嘴,分道南北干渠,歌声、笑声、鼓乐声伴滔渠水,当年春灌农田5.8万亩。栽秧后出现“洗手旱”,又灌溉8.1万亩。夏旱抢栽迟中稻,再灌1万亩。旱年夺丰收。全县人民交口赞誉:“千里渠立了汗马功劳!”

然而,按照设计还未全面完工。因此,受益区又连战一个冬春,修通南北干渠的尾渠、开通支、斗、农、毛渠,连接沿渠塘库,形成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网络。

1975年10月,县水电局为了继续扩大水库蓄水量、整治土坝病害,提出在水磨滩水库下游找个地方,重新建坝。这个意见反映到县委后,主管水利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李炳祥十分重视,即与李香桂(水库党支部书记)一道沿水库大坝下游的清水河徒步踏看。他们见黄泥咀河床狭窄,有条件建坝,速由技术员孔凡鑫设计出“黄泥咀连拱坝”方案,并报地区水电局审查。地区派来钻探队钻探基础,发现基岩透水层深,左岸岩壁破碎,不能建坝。李炳祥又带领技术人员继续沿河而下寻找坝址,至打锣咀(福源乡境内),见河床窄,两岸岩石完整,具有建坝条件。于1977年4月地区钻探队钻探结果证实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坝址,即设计建“打锣咀连拱坝”,报送地区审查。同年10月,省委书记赵紫阳来县检查工作,县委书记王永平就此工程作了汇报,赵紫阳听了非常赞赏,说:“县上同志敢想敢干,这个方案提得好,一举两得,我支持你们。”12月3日,省、地水电局领导、技术人员来县亲临现场察看,当场拍板定案,由原设计石质连拱坝改为浆砌条石重力坝,由国家投资一百万元,实行大包干,要求一年建成。

“打锣咀”扩建工程,坝高31.5米,顶长200米,顶宽3米,坝址距水磨滩水库土坝四公里。以石料为主,建连拱坝。于1977年12月24日正式组建“营山县水磨滩(幸福)水库扩建工程指挥部”,由受益乡镇组织石工、民工一千人动工兴建。施工分为四个阶段,周密布署,环环扣紧。1978年4月完成了基础开挖与安砌,5、6月抢在洪水前建坝12米高,7至10月安砌廊道中出现修沉陷缝缺止水材料,技术员孔凡鑫参阅大量资料,采用平板橡胶和小胶管粘合成止水板,试制成功,止水效果良好,坝体安砌升高达22米,至12月底全部完成大坝安砌。1979年春开始蓄水,7月全部工程(包括建隘洪道、肖家垭副坝加固、新老库联通、改建放水闸门、以及营山至绿水公路、邮路改线工程)扫尾竣工。至此,水磨滩水库以打锣咀石拱坝为主体再次增蓄水量1700万方,相当于增加一个水磨滩水库,总库容达到3761万立方米。

从此,连接9座水库、320口山平塘象长藤结瓜似的千里渠,适时灌溉着14万亩农田。它不仅对营山农业稳产高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作为营山人民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世代相传随着渠水哗哗畅流声,缓缓流向远远的渠道,流向人们的心田,此情此景至今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Colin(2014-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