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小曲

家乡区县: 武威市民勤县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民勤小曲子,最初称镇番小曲。是流行甘肃省民勤城乡的曲牌体地方小剧种。自清中叶起,民勤小曲即流传至内蒙古临河、磴口、阿拉善左右旗及新疆等地,它源于当地和从内蒙流传而来的民歌“西调、二人台,后又与江、浙、山、陕等地移民的俚曲小调相融合,在清之前期即已形成。据《镇番遣事历鉴》载,清道光十一年,“二分沟胡兆庠是年创戏社,领五徒游艺湖坝”。清同治间,民勤小曲进入兴盛时期,职业性小曲戏班“容尤堂”,曾“游艺于口外,凡历三年乃归。” 十五年,民勤东湖艺术人刘发杰组建秦和班,将民勤小曲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建国后,民勤小曲在音乐、表演、唱腔等方面经过挖掘整理、改进提高,曾多次参加省、地、县会演。

民勤小曲曲调丰富,有100多种,优美动听。道白多用民勤方言,诙谐通欲,亲切感人。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唱时蹦蹦跳跳,女角唱时摇摇摆摆。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戏,人又称“地蹦子”。角色行当最初仅有小生、小旦、小丑称“三小戏”;迨清末发展为生、旦、净、丑等行当俱全。服装多因陋就简,以生活服装代用。但亦有一定规制:男角着长袍,外罩红或兰色短大襟棉袄,腰围裙带,头戴“凉壳”或“缨帽”。官宦披各色绣袍,戴官帽。小生于白上衣之上套黑或兰色背心。老旦围裙,套青袄,梳刘海。正旦着红或绿大襟袄,下着花裙,头梳髻,别簪。富贵者插各色花,带昭君裙,两鬓插蝶翅白纸花。小旦一如正旦,惟脑后垂大辫。男角常执扇着帕,女角如之,两手执着与男角相反。化妆简单,无固定谱式,仅略施脂粉而已。民勤小曲戏剧目较多,仅艺人口传即有五十多本,其中如《箍马盆》、《麒麟送子》、《大保媒》、《打懒婆》、《二瓜子吆车》等为独擅剧目。建国后挖掘、整理的剧目如《闹书馆》、《下四川》、《小姑贤》等至今仍在演出。新编剧目《周月月》对小曲剧本、音乐、表演、舞台美术诸方面做了有益探讨。民勤小曲较有影响的班社,清代有胡兆庠戏社、陈友生容尤堂;民国有泰和社(后改演秦腔》等。名艺人先后有曹开兴、高培阁、周玉文、田志书、陈生致等。仅现已搜集到的剧目,属独有剧本二十余种,其中《二瓜子吆车》、《打懒婆》、《怕老婆顶灯》、《脏官告状》等都是西北地区少有的剧目。尤其《二瓜子吆车》,与全国表现苏三起解的剧目全然不同,《中国戏曲志》将其列为小曲戏中的代表作品。一是独幕折戏多。传统剧目除失传的《鸳鸯谱》、《王祥卧冰》、《月光带》等,几乎全部是折戏,适于城乡地摊演出,这也是小曲戏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三是贤良义士戏多。与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有关。民勤小曲戏的传统剧目,分三种类型。一为小曲戏,二为二人台,三为弹词。小曲戏有只说不唱的,如《瞎子观灯》;有只唱不说的,如《闹书馆》;更多的则唱念做兼有。二人台多由二人彩唱,少有念白。有些曲目与小曲戏剧本无大差异,表演亦较相近,如《亲家打架》、《转亲家》等。弹词即长篇叙事民歌,语言淳朴,叙事性强,多不表演,仅为一二演员自弹(拉)自唱。有些间以白口,有些插进数板或韵句。纵横观之,弹词当属二人台的雏形,小曲戏则滥觞于二人台。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3237067930/home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237067930

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luhexiang

梧桐子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gansu/minqin.html

我乃怪人顾(2014-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