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之秦山岛

家乡区县: 连云港市新浦区

秦山岛,位于连云港市北大门赣榆县境内,在赣榆新城区东15.3公里海面上,面积0.1928平方公里,全岛狭长形,呈单面山形态,东西长1000米,宽200米,分为东、中、西三峰。岛上名胜很多,有千年古亭、李斯碑、徐福井、天妃宫、受珠台、秦东门、古炮台等20余处主要景点,其中秦东门高达10余米,蔚为壮观,素来享有“秦山古岛,黄海仙境”的称谓。

受海浪的长期冲击以及历史时期海平面的升降变化,秦山岛经历几度沧桑演变,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整个岛屿岸线均受海蚀,海蚀崖高20~50米,崖下部受海蚀,崖上部岩层沿节理断面崩落,在崖麓堆积着直径几米至十几米的巨大岩块。岛的北部及醅现代磨蚀阶地宽150~200米,有15米高的海蚀柱、海蚀穹,海蚀现象非常壮观。岛的北侧及西侧已被蚀去大半,地形上不对称,岛的东西两侧岩滩上部堆积一些岩屑砾石,构成砾石坝。
秦山虽小,古迹却相当丰富。据史籍记载,秦山东首,有秦始皇刻石。《续汉书·郡国志》载:秦山“去岸百九十步,有秦始皇碑,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三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见也”。《水经注》载其内容大体相同。据《云台导游诗钞》作者张百川考证:秦山东道碑座有云:“其碑是李斯大篆,被好古者用船装至江南。“李斯是秦始皇的丞相,自始皇令他刻石纪功之后,便开立了碑碣之风,刻字刻画始盛行全国。“丰碑隐久访嬴秦,万里洪涛莫问津。”(《云台导游诗钞》)始皇碑刻虽然仅存碑座,但到此访古,仍能激起感慨万千!

秦山岛的历史,最早可追述至东夷部落的少昊之国,是古羽山(即今云台山,古时为海中群岛,其原始居民,史有羽夷、郁夷、岛夷、朐夷诸称谓)的组成部分,以农牧为主、渔猎为辅的夷昊人,以山形称此岛为“奶奶山”,或传说系颛顼大帝抛神琴于此而称“琴山”。从出土的古陶来看,最迟在西周已有人居住,到了秦初,赣榆县方士徐福,为秦山岛的开发、宣传直至成名,起到了“开山祖”作用。因为他,秦始皇才相信“海上有仙山”“似在飘渺间”,三次东巡皆到朐界,登上了秦山,并立石为秦东门,岛名由此称“秦山”。又命丞相李斯督建“碧霞宫”、“授珠台”、“海神庙”、“龙女亭”,还立碑以祀。该碑几次被南方人偷窃时,皆被渔民发现,后来实在无法,为防偷窃,据说将其沉入海中。久无踪。汉时维持秦之遗存,唐朝佛教盛行,岛上建有观音殿、通天塔、大佛寺等,形成佛道共存一岛之格局;宋金元时毁于战火,明清逐步复建,规制已大不如前,后来日本侵略者不仅毁坏建筑,掠夺文物,还以此岛为据点,侵扰我沿海居民,至民国时,仅有渔民为佑出海平安筹资建的“天后宫”(即原碧霞宫)、“李斯碑亭”等。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为防蒋台政权反攻大陆,秦山岛成为海防重地,岛内密布地下坑道网,和岛上战壕炮台组成了海上钢铁壁垒。经驻军近二十年的绿化,松树、灌木林、冬青等植被达90%以上,菜地十数亩,百余官兵,基本自给。八十年代末,驻军撤出。

于叶(2014-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