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
鹳雀楼坐落于运城市永济蒲州古城的西面,位于黄河的东岸,共建有六层,是中国唐代河中府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与武汉的黄鹤楼、湖南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齐名,统称为中国的四大历史文化名楼,而且还是四大名楼中唯一修建于中国北方与黄河岸边的文化历史名楼。关于鹳雀楼名字的由来,相传是由于当年时常有鹳雀栖于其上,故而命名。该楼始建于北周时期,非常可惜的是宋朝之后被水所淹没,从此便失去了之前的兴盛与繁华,后在元朝初年毁于战乱。由于鹳雀楼的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优越以及周边秀丽的风景,因此在唐宋时期,为数众多的文人雅士登楼赏景,并留下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诗篇,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传统音乐
绛州鼓乐起源于运城市新绛县,作为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地处晋、陕、豫三省区交汇之地,自古便在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的诸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相传绛州鼓乐最早产生于秦朝时期,在明清两代最为盛行,直隶《绛州志》中记载为:“岁时社稷,夏冬雨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且在《新绛县志》也记载:“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等等。”绛州鼓乐有着“地动山摇”与“闻声十里”等诸多美誉,其中花敲鼓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其所使用的乐器为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现今流传有十几种不同的敲奏技法,这些都构成了绛州鼓乐十分独特的地方色彩,以及特殊的艺术风格。
关公文化
关公与孔子统称为中国一武一文两位圣人,关公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远播到海外,影响非常大。运城作为关公的故乡,围绕着关公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且形式多样的关公文化,有着十分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无法取代的地位。这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始建于隋朝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的解州关帝祖庙远近闻名,在海内外为数众多的关帝庙中规格最高,并且是规模最大的关帝庙;其次,运城作为关公的故乡,这里的关帝家庙、关帝祖茔必然是独一无二的,更彰显出其珍贵的价值,且农历六月二十四关帝的生辰、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的古庙会等,沿袭至今已经十分久远;关公文化可以说已经渗透在当地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如宗教、祭祀、民俗以及文艺等,形成了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且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
爱情文化
普救寺坐落于运城市永济蒲州镇,原名为永清院,始建于唐代武则天时期,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所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便是发生于普救寺内。后来也正式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远近皆知且名声大噪,而寺内的舍利塔也被向往爱情的人们称之为“莺莺塔”,从此闻名遐迩。发生于这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经历过漫长的时间传诵,仍然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也使得普救寺成为了世间众多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圣地。“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也成为了人们对努力追求爱情的人们的祝愿与向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