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
杞麓湖距离云南省通海县城1.5公里,属南盘江水系,位于能海盆地中部稍偏东北,湖面海拔1796m,湖泊略呈北东南西向的矩形状,东西长约10.4km,南北平均宽约3.5km,最大水深6.8m,平均水深4m,全湖自西向东逐渐加深。杞麓湖无明显出流口,为一封闭型高原湖泊,湖泊泄水唯一通道为天然溶洞。1970年以来受通海大地震及泥沙的淤堵,天然泻流量大大减少。正常年份平均水深4米,湖容量1.68亿方,占通海县水资源总量的一半,湖周边聚集着该县92.9%人口,灌溉着14.5万亩耕地,是通海赖以生存的母亲湖。
杞麓湖,在唐代时称为“海河”,后又称“通湖”。元代水位高到杞麓山(今凤山)脚,故又名“杞麓湖”。迄今湖东面的落水洞,两旁悬崖高峻,峭壁耸峙。相传,远古时杞麓湖湖面宽广,茫茫苍波,无出水口,是神僧畔富用锡杖凿通以后现出千顷良田。湖北面的沙沟嘴,直伸进湖内。四周植柳种花,是避暑的好地方。
2 生态特征
杞麓湖属富营养型湖泊,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和氮、磷污染为主;年平均水温15.6℃;杞麓湖形似四边形,浅水型封闭湖泊,底质动植物死亡残体较多,平均淤积厚度每年0.014m。现湖底有6—7m厚的海泥草煤,湖中有四、五处自然产生沼气逸出水面;湖区无过境河流。
3 渔业资源
杞麓湖原有鱼类资源组成比较简单,其组成为:祀麓鲤、大头鲤、云南鲤、翘嘴鲤、鲫鱼、泥鳅、星云白鱼杞麓亚种、黄鳝、鲶鱼、乌鲤等10种土著鱼类。 19641年以前主要是自然增殖,以后开始进行人工放养,人工投放和随之而入的鱼类有鲤鱼、白鲫、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中华鳑鲏、麦穗鱼、棒花鱼。现有鱼类4科18种,土著经济鱼类产量大为下降,大头鲤、魿鱼已几乎绝迹,乌鲤、祀麓鲤、翘嘴鲤、云南鲤、白鱼等名贵经济鱼类已濒临灭绝,耐污种类鲫鱼和引入的品种。
4 污染较为严重
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农田施用化肥、农药量增加,入湖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每年,杞麓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达524万吨,农药化肥总耗用量约4.7万吨,废弃菜叶产生量38万吨,由于治理速度推进较慢,农田面源、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的污染物总氮、总磷、COD分别占总入湖量的75.1%、70.5%和72.5%,大量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随着农灌回水的直接入湖,加重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2009年,杞麓湖水质综合类别评价为劣Ⅴ类,湖泊水体生态环境恶劣,沉水植物大量消亡,生态功能逐步丧失;入湖污染源种类多,污染负荷量大,入湖河流水质污染严重;蔬菜种植和家畜养殖带来的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湖滨带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水生植被退化,外围污染严重。
5 湖面面积不断缩小
5.1 围湖造田
1958年以来,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杞麓湖被围湖造田1.7万余亩,造成湖面进一步缩小,湖泊自我调节能力衰退,沿湖群众饱受“雨少成旱灾,雨多成涝灾”之痛。同时,因为“大炼钢铁”,沿湖四周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导致湖内大量泥沙沉积、湖底淤高。
5.2 干旱导致干涸
2013年3月,通海县水利局副局长刘有逵表示,由于持续干旱,杞麓湖水位已降至1.19米,比去年同期低1.01米,截至21日,杞麓湖仅有4736万方,是湖容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目前,湖水每天1厘米以上的速度减少,到5月底,湖水将会只有50厘米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