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九原区大事记(一)

家乡区县: 包头市东河区

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4000年)

区境阿善沟、东园、黑麻板一带已有人类活动,过着狩猎、捕捞和农耕生活。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

春秋至战国前期,区境为林胡、楼烦等族游牧地,他们散居溪谷,自有君长。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7年)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国势增强,破林胡、楼烦,向北开拓疆土,依傍阴山筑长城,设置云中郡、雁门郡、代郡。区境内为赵国云中郡管辖。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

赵武灵王复攻中山,占领黄河以北大片土地,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并实施移民屯垦,修建九原城(今九原麻池古城)。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2年)

秦国进兵赵国,赵国灭亡。赵国所属云中郡及九原城为秦国所占领。秦以赵九原为九原郡,郡治九原县,区境为九原郡属地。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建立秦朝。秦王朝进一步完善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分天下为36个郡,其中设有九原郡,今九原区所辖地域为九原郡管辖。

秦始皇三十二、三十三年(公元前215、214年)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攻打匈奴,将匈奴驱逐至阴山以北,控制阴山以南地区(包括今九原区境)。将大批罪徒和违纪违法的罪官及其受牵连的家人、邻里北迁至九原一带戍边垦殖,实行“移民实边”。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驱使大批劳工和罪徒35万人堑山填谷,修筑西起陕西云阳,北抵包头九原,全程一千八百里的秦直道。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

秦移民3万户到九原等地,被迁徒来的人各拜爵一级。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中原各地爆发农民起义,起兵反秦。戍边人逃离,九原一带空虚,被匈奴冒顿单于占领,区境为匈奴的游牧地。

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军攻打匈奴,将匈奴驱逐到阴山以北,收复九原郡等地,并将九原郡一分为二,东部地区改称五原郡,西部地区称朔方郡。今区境为五原郡管辖。

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匈奴攻入五原,杀太守。汉武帝派公孙贺出五原征伐2000余里。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汉武帝北巡至五原,出秦长城,北登单于台。

西汉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

匈奴狐鹿姑单于攻入五原郡,杀死汉都尉,劫掠民众。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10万余众,出五原郡攻击匈奴,汉军战败,李广利投降匈奴。

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

匈奴呼韩邪单于经五原南下汉都长安。汉王朝以优厚礼遇相待。

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

元帝颁诏,赐后宫美丽贤达的王昭君为匈奴呼韩邪单于做阏氏(妻子)。昭君出塞曾途经五原郡。此后胡汉各守盟约数代友好,传为佳话。

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4年)

王莽政权崩溃,各地封建势力纷纷割据。五原人李兴、隋昱自称将军,占据五原郡。

东汉建武五年(公元30年)

李兴等拥立卢芳为天子,建都于五原郡九原县(今九原区麻池村),据有五原、云中、朔方、定襄、雁门五郡。区境在卢芳辖区。

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

芦芳归降东汉王朝,汉北边的五郡之地重归东汉王朝。为充实沿边郡县,东汉王朝命五郡边民各还本土,并发给路费和粮食。东汉王朝将西汉郡县二级制改为州、郡、县三级制。其中并州设置有五原郡,下辖九原、五原、临沃等10个县。区境为五原郡管辖。

东汉永平八年(公元65年)

东汉王朝招募了一批犯死罪和在押囚犯及家属到黄河以北的朔方郡、五原郡边县屯垦。规定凡到边县者,发给弓弩和粮食,同时制定许多优惠政策,鼓励民众到边县屯垦。

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

鲜卑族攻打北匈奴,将北匈奴军打败,杀北匈奴优留单于,北匈奴军内大乱。北匈奴五十八部随即归附东汉王朝,被安排在云中、朔方、北地、五原等郡驻牧。

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

包括五原郡在内的并州和凉州大饥荒,汉和帝下诏,令对敦煌、张掖、五原郡居民贫困者,赈贷给粮谷,予以接济。

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

崔寔出任五原太守,其清廉勤政,体恤民情。针对这一带土地宜种麻枲却俗不知织绩的情况,他及时变卖官府积存财物,购置回先进的纺织机器,引进熟练技术工人,教化当地人民种植、沤制麻枲,纺织麻线、麻绳、麻布,使当地百姓颇多受益。“麻池”一名即从当地有众多沤麻的池得来。

魏青龙三年(公元235年)

曹魏初年,鲜卑首领轲比能统一了漠南地区,五原郡为其所占有。区境为鲜卑拓跋部所辖。

东晋太元元年(公元376年)

前秦政权设置五原郡,属并州,领九原县。区境所辖地域为前秦政权设置的五原郡九原县管辖。

北魏神二年(公元429年)

北魏王朝袭击敕勒(高车)各部,把降服的数十万户敕勒人及牛马迁徒至漠南,其中一部分驻牧区境。由于敕勒族的驻牧,现土默川那时叫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即产生并流传于此。

北魏太武五年(公元439年)

北魏王朝灭北凉政权,统一北方地区。并在北方地区由西至东设置6个镇,其中怀朔镇控制区境。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

北方六镇各族军民举行起义(史称“六镇起义”),在首领破六韩拔陵的率领下,义军发展到30余万人,相继攻克六镇所辖广大地区。到公元525年,经北魏元帅元渊离间破坏,义军分裂,军事失利,起义失败。[Page]

北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

北魏政权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双方大体上以今山西、陕西之间的黄河为界,形成东西对峙的局面。公元550年,北齐取代了东魏。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东魏、北齐两个政权曾分别控制着区境。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

北周灭北齐,统一了北方地区。区境所辖地域为北周政权所辖。

隋开皇五年(公开585年)

隋王朝设云州总管府,区境所辖地域为云州总管府管辖。

隋开皇五年(公元600年)

隋王朝从云州分出榆林县、富冒县、金河县,置胜州。今九原区所辖地域为胜州榆林县管辖。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

隋王朝改胜州为榆林郡,今九原区所辖地域为榆林郡管辖。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

唐朝改隋朝设置的榆林郡为胜州,领榆林、河滨二县。今九原区所辖地域为胜州管辖。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

唐王朝复置丰州,所辖地域为今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平原地区。区境属丰州。

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

朔方大总管张仁愿,乘突厥默啜可汗出兵新疆之机,在黄河北岸修建东、中、西三座受降城,其中中受降城在今九原区敖陶窑子古城,辖今九原区境等地。当时三受降城拱卫河套,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

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

唐王朝迁徙安北大都护府于中受降城,驻兵屯田。

唐元和中期(约813年前后)

唐王朝在中受降城一带移民实边,募人耕种,4年间开田4800公顷,收谷4000万余斛。

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振武军(唐朝镇名,治所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南,领有今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和鄂尔多斯市东北等地区)发生地震,房屋倒塌众多。

辽神册元年(公元916年)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军征服阴山南北,在今托县境内设置云内州,区境属云内州管辖。

辽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

辽置西京,治所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行政区,称西京道。辖有今锡林郭勒盟南部,乌兰察布市大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北部、巴彦淖尔市西部地区。区境为西京道所辖。

金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

西夏王朝派兵过黄河攻取云内州及天德军。20世纪中叶,曾先后在九原区阿都赖村出土一罐西夏铁币,证实今区境曾被西夏占据。不久,金军又出兵攻下天德、云内,其时区境为云内州辖地。

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

金王朝为增强西部边防,迁徙西部奚族到云内州守戍,云内州人口增至2.5万户。

元太祖元年(公元1206年)

成吉思汗统一大漠南北,后改设西京路为大同路,直属中书省,下辖五县八州,其中云内州辖区境。

元至十二年(公元1275年)

元王朝招募农民开垦黄河北岸退滩闲地,签订契约,每年交租纳赋。

元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

五月,云内州、丰州、东胜州等地发生饥荒,元王朝发放谷粮1.3万石赈济。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

元王朝派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孛罗贴木尔率军在丰州、云内州与红巾军激战,红巾军东撤至辽阳。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明朝军队北征,陆续攻取东胜州、云内州、丰州,并依元朝旧制,仍设东胜州、云内州、丰州,隶大同府。区境属云内州管辖。

WL(2014-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