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境门这段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是在北魏和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清顺治元年在这段长城开豁建门,名曰大境门。大境门墙高12米,底长13米,宽9米。券洞外侧高5.4米。宽6米。内侧高9.5米,宽6.8米,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筑拱门。
大境门是中国万里长城众多关隘中一个十分特殊的关口。在国内外学术界已被列入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同样重要的关口。我国万里长城的关口都以“关”“口”称谓,而只有张家口的这个关口被称做“境门”,这其中即包含着“商文化”和“武文化”的魅力,也流淌着民族融合的历史渊源。从明朝隆庆5年起,张家口大境门外元宝山一带,逐渐形成了在历史上被称为“贡市”和“茶马互市”的边贸市场。来自蒙古草原和欧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药材、毛织品、银器等在这里换成了丝绸、茶业、瓷器和白糖,大境门外成为了我国北方国际易货贸易的内陆口岸。封建王朝以长成和门为界,做生意的外族人只能在城外交易。“境门”意思是指边境之门。1927年察哈尔督统高维岳在大境门门楣上书写的“大好河山”四大颜体大字,苍劲有力,颇为壮观,更为大境门增添风韵。
大境门位于高耸入云的东、西太平山之间,踞长城之要隘,扼边关之锁钥。这里和则祥云绕月,商贾云集;战则烟云四起,生灵涂炭。这里曾是繁华的内陆口岸,也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与和平,生命与死亡,繁荣与凄凉,在这里周而复始,更迭演绎。大境门历尽沧桑,是张家口历史的见证,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与大境门密切相关。大境门既目睹了旧中国的贫弱,也目睹了新中国的兴旺和塞外张家口的历史巨变。张家口人以大境门为荣,大境门也自然成为张家口的象征。 近代史中,无论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大境门一带都曾是战争的焦点。张家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夺回的第一座较大城市,大境门前八路军雄赳赳进城的历史镜头,是二战东方战场反法西斯胜利的真实记录。“第二延安”、“东方模范城”、“文化城”……,这些都曾是张家口市的辉煌。解放战争中的1948年12月23日,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境门外一举歼灭国民党傅作义部队五万余众,为平津战役的胜利拉开了序幕。
解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都北京。张家口地处要冲,自然成为首都的北大门。进入60年代,中苏关系一度紧张,张家口军民按照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在崇山峻岭和河谷沟壑之下,构筑了令世人惊叹的抗击敌人核打击的地下钢铁长城。地下长城东起大境门,西至万全县境,全长10余公里,与西太平山上明代长城同一走向,它与地上长城一样,也是一种军事防御工程。
2 历史发展
大境门,是明长城的一个著名关隘,位于张家口市区北端外长城的大境口。
历史上,张家口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北接广袤的蒙古大草原,“自古为戎马驰驱之地”。据志书概略统计,仅汉、唐、宋、明四个朝代,北方部族较大规模南犯的战争就达70多次。这里也是对朔漠用兵的重要据点,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康熙皇帝率领大军第三次平定噶尔丹叛乱时,就是经过大境门向北进发的。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为防御鞑靼、瓦剌的入侵,从他当政的第一年即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起,就派大将军徐达葺建长城,“修补边墙”。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兵部尚书余子俊再次“缮葺边墙”。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由于边塞多事,宣大总督翁万达奉旨在张家口一带增筑长城数百里,建起敌台百多座,以加强防守。明朝修建的大同至宣化这段长城共长1000多里,大境口是其众多关口中的一个重要关口。在大境口处,城墙顺东、西太平山的山势蜿蜒而筑,至两山交接处,直下百余米,一座十余米高的城楼拔地而起,屹立于谷中,此即清代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增筑的塞外雄关大境门。
大境门是我国各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张家口境内的长城是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在北魏、北齐长城基础上修建的。明代是我国长城建筑发展史上最后修筑长城的一个封建王朝,先后设计九镇,大境门长城隶属宣府(今宣化)镇辖,附属九镇的边墙称“九边”,即万里长城。入我市一段为:东由延庆县的白河堡进入赤城,途径张家口大境门,西至怀安县马市口,入山西境内,全长450公里,并在沿线设诸关口,如独石口、张家口、新河口、马市口等,张家口系重要关隘之一。张家口大境门,以其长城关口而闻名。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来远堡西侧边楼开豁建门,名曰“大境门”。游人到张家口,以一赏长城与大境门为快事。
相传,清康熙皇帝远征回归京都,夜经此地,曾露宿大境门外,后建卧龙亭。1963年,为保护文物古迹,将卧龙亭迁入市人民公园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区北端。门外东、西太平山巍然对峙,地势十分险要。大境门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砌拱门,门墙高12米、底长13米、宽9米,有木制铁皮大门两扇。顶部为一平台,长12米、宽7.5米,外有1.7米高的垛口,内有0.8米高的女儿墙。门楣有察哈尔都统高惟岳于1927年书写的“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苍劲壮观。
据《口北三厅志》载:“大境门据长城之要隘,扼边关之锁钥。明设防守,清置总管,形式险要,足资拱卫,历史上这一带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1945年8月23日,八路军从此门入城,第一次解放了张家口。1948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国民党军队5万多人从大境门筘出,全歼之,张家口第二次解放。现在,大境门仍为通往口北的要道和浏览胜地,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宽9米,有木制铁皮大门两扇。顶部为一平台,长12米、宽7.5米,外有1.7米高的垛口,内有0.8米高的女儿墙。门楣有察哈尔都统高惟岳于1927年书写的“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苍劲壮观。据<口北三厅志>载:“大境门据长城之要隘,扼边关之锁钥。明设防守,清置总管,形式险要,足资拱卫,历史上这一带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1945年8月23日,八路军从此门入城,第一次解放了张家口。1948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国民党军队5万多人从大境门筘出,全歼之,张家口第二次解放。现在,大境门仍为通往口北的要道和浏览胜地,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境门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砌拱门,门墙高12米,底长13米,宽9米,有木质铁皮大门两扇。顶部为一平台,长12米,宽7.5米,外有1.7米高的垛口,内有0.8米高的女儿墙,东部有台阶可上。人工堆砌,天然造化,浑然一体,十分壮观。
大境门位置独特,环境优美,既是著名的名胜古迹,又是理想的旅游胜地。古往今来,它以独有的神奇魅力,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骚客前来游览观赏。正中门楣上,刻有“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每字足有一米见方,气势豪放,笔力苍劲,乃察哈尔都统高维岳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所写。游人至此,瞻望雄关,凭眺祖国壮丽山河,引发起人们不尽的爱国豪情。登上大境门城楼,放眼四顾,南瞻,山城美景历历在目,北眺,山峦起伏,绵绵不断。东西太平山壁立千仞,峭然对峙。顺山势而建的长城,蜿蜒如带,气势磅礴,循燕山西可至山西、陕西,东可达京师的屏障居庸关、八达岭。大境门,自古作为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蒙汉两族人民交通和贸易边口,为发展蒙汉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沟通内地与边塞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大境门仍为通往口北的交通要衢,也是一处游览胜地,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