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民俗风情,就必须一提游神,年例,廉江白戏,舞鹰雄,安铺八音,红橙节等。市政府自2003年举办“廉江红橙旅游文化节”以来,每年一次,直至2009年,2010年后改为家电家具博览会,这也成了廉江人的盛会,是每年廉江人齐聚城区的欢乐日子。而“游神”就是全廉江皆有。所谓“游神”,就是过年时节某个村将其土地神“请”出,装上轿,青壮抬轿舞狮、小儿手执旌旗尾随,似军队出征状,舞狮先行,敲锣打鼓,穿村过巷而游,有些村乔装打扮,而有些村则平衣而游。所到之处,挨家挨户而停,各户为祈求土地神保佑,事先准备鸡鸭酒食、红包等祭拜,“神”到时,在门口打鼓敲锣、舞狮晃轿,末时,舞狮人舞狮上跃而“吞”红包,并烧炮而庆。各村有各村的“游神”日子,有些村小而不够人力不够规模就不游,一般不超过正月十五,一般村庄只游一天,“游神”之前的几个夜晚在土地庙里打鼓,称之为“屯兵”。
过户门前晃轿时,由于轿重心高,抬桥者步伐不协调,以及自受到来自他人的摇力,显得那轿不受自己控制,越晃越摇,看似要倒的样子,传统的观念里带上迷信色彩认为那是“阿公”(或“老爷”,亦即土地神)在吃门前的祭拜品时因太过好吃而多吃多饮,导致“老爷”喝醉酒太过兴奋以至于轿不能停,认为那户人家今年有福了。近年来某些村观念更新,不再追捧晃轿戏,不再认为神是一定要人来抬方能显示对神的尊重,改用车将土地神装上代替人力轿,所到门户,不再晃轿,途中游荡又方便快捷,值得提倡。
白戏又称木偶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安铺附近曲龙村,初时以竹筒配奏,群众称之为“竹筒戏”,又叫“木鱼班”。至嘉庆年间(1796-1820),曲龙村艺人到广西、云南等地当挑夫,受到各地戏曲的影响和启迪后,在演出时加进音乐伴奏,从此“竹筒戏”改称为“白戏”。道光年间是白戏发展的兴旺时期,唱腔更新,乐器多样,音乐曲调丰富。而且参演的人越来越多,仅曲龙一村,当时就有8个白戏班。白戏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当时一些名士的重视。曲龙村白戏艺人黄明中的孙儿黄成凤,弃考功名,随班演出,他编演兼优,被称为“白戏状元”。道光后,本县白戏木偶剧团先后高达20多个,取代了吴川木偶戏在当地的地位。白戏最初演出的剧目,多是根据民间传说进行“即兴”演唱,随后对其他剧种的剧目进行移植和改编,情节曲折,富于喜剧色彩,反映移风易俗的《红梅迎春》,风行于湛江地区,剧团争相竞演,备受观众欢迎。白戏的唱词结构,基本上是传统的七字句、民歌格式,根据情节内容灵活插入活动句。道白分为口白、韵白、诗白、英雄白等。各种道白的灵活运用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其音乐包括板腔、小曲和锣鼓。小时候,经常跟邻家女孩一起去看,带点零钱,买些地道小吃,可欢乐了!
http://www.wutongzi.com/index.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