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炮龙节

家乡区县: 宾阳县

“宾阳炮龙节”于2008年6月获国务院国发(2008)19号文批复,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列入民俗类遗产名目。宾阳炮龙节是广西宾阳县独有的一种传统节日,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色彩。每年农历正月十一的宾阳炮龙节都吸引了国内外游人参与,被游客称为“东方狂欢节”。
简介
咚咚咚,锣鼓声响;噼噼啪啪,鞭炮齐鸣。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是广西宾阳县的炮龙节,这一天的广西南宁宾阳成了世界上最热闹的地方,当地有千年历史的“炮龙节”使整个县城陷入狂欢之中,一百多万当地居民和周边地区游客在这里体验了一回“中国式”彻夜狂欢。
宾阳炮龙节活动流程
概要
宾阳炮龙节是广西南宁市宾阳县一带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节庆,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举行。舞炮龙由总指挥(亦称会首)发号施令,制定龙路及各种规章制度。舞龙者均为赤膊上阵,头戴如清朝官兵之帽(但均为竹编并涂抹黑色)。炮龙以龙珠、龙牌、锣鼓、文武场开路,照明及护龙队首尾随龙而进,火铳队则负责燃放火药增加龙随云腾而起之势。龙路过处的各家各户,均在龙将到来之际,焚香迎龙备炮,炮烛增光。炮龙均定于当晚的七时正在庙宇或社稷之处开光,由会首(或师人)咬破公鸡之冠,以鸡冠之血点亮开光龙眼后,方可万炮齐鸣,龙亦方可腾跃而起。但各家各户之炮如未燃尽,龙则不可离此而去。宾阳炮龙节包括游彩架、灯会、舞炮龙等活动。
游彩架
游彩架即彩架游行。游行的队列由彩色台架、舞龙、舞狮、彩灯、音乐柜等组成,队伍长有半里甚至一里以上,由狮队开路,舞龙保尾,中间彩架4台,每台配一套文武场(乐队)。每台彩架由4人肩抬,台上以数个孩童扮饰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造型,每人坐立于特制的手指或佩带的伞、扇、剑、弓、刀之类的小道具上,装配巧妙,神气妙趣。
灯会
俗称“灯酒会”,活动内容有乡饮和取灯。乡饮以村屯和街巷为单位,由上一年生男丁(俗称白花)的家长担任“头人”筹集“丁款”和负责所有事务。各人聚集祠堂或者村社商讨当年的农业生产,宣布村规民约,然后会餐。取灯乃“求嗣取丁”之意。灯会前,取灯者选择生有三男二女的男人为“抱花岳父”和一位擅长山歌的“抱花岳母”,向灯会头人报告取灯意图,头人找人制作一盏贴有麒麟玲珑的“莲花灯”。灯会当日,取灯仪式在社庙或祠堂举行,“抱花岳父”提着“莲花灯”,众人在“头人”引导下,敲锣打鼓给取灯人家送去。
舞炮龙
舞炮龙是整个炮龙节的高潮所在,主要包括开光、舞龙、舞炮龙、送龙等活动。
开光。正月十一晚的七时正(PM19:00),在庙宇或社稷之处为炮龙开光。
舞龙。炮龙以龙珠、龙牌(龙灯)、锣鼓、文武场开路,照明(火把灯)及护龙队首尾随龙而进,火铳队则负责燃放火药增加龙随云腾而起之势。
舞炮龙。“舞炮龙”即以燃放“鞭炮”弹烧狂舞之龙。民间认为炮烧得越多,龙在自家门前停得越久越吉祥,并认为炮龙节蕴含着祈求风调雨顺、生意兴隆及喜添贵子之意。
送龙。炮龙舞到村头街尾,舞龙队集中到既定地点,由会首举行传统送龙仪式,然后生火将龙焚烧,送龙升天。
宾阳炮龙节鞭炮不伤身
令人惊奇的是,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参加的狂欢节,狂而不乱,欢乐不断,多年来鲜有安全事故发生。据悉,原因一是炮龙节鞭炮是当地生产的危险性极低的“炮龙炮”;再者是当地良好的传统,燃放鞭炮都自觉抛向安全地带。正是这些因素使得这一传统节日能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并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宾阳人对鞭炮有特殊的感情,认为鞭炮代表“红火吉利”,因此,放炮的和被炸的人,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炮龙节当晚所燃放的是特制鞭炮,称为“龙炮”,为当地炮龙节特产。每响“龙炮”装药不超过0.02克,因此威力有限,即使在皮肤上炸开,也只能形成皮外伤痕。炸伤皮肉之后,不会很疼,3天之后会自己痊愈,因为鞭炮里含有的硫磺等物质有药效,“龙炮”不会伤人的奥秘也在于此。
只许放“龙炮”
因为放小鞭炮打在身上不会引起大伤害,所以宾阳舞炮龙,还有一个老规矩:炸龙只能放“龙炮”(小鞭炮),不能放大鞭炮。如果被发现放大鞭炮的话,会被护龙队“隔离处理”。
在每条炮龙周围,都有一支“护龙队”,他们都是手持火把的威武壮汉,除了护龙,还兼维持场面秩序。比如,阻止用不合规定的鞭炮炸龙,防止人们过于靠近炮龙而被炸伤挤伤,遇到紧急情况,护龙人也会立即处置。因此,整个炮龙节得以场面热闹却秩序井然、人员安全。
历史来源
宾阳舞炮龙孕育于宋、元朝,发展、形成于明朝、成熟于清末民国,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历史渊源的悠久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的融合性、民众参与的积极性等特征,不但具有独特的中华龙文化研究价值,也具有满足民众禳灾祈福的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据介绍,在北宋侬智高起义时,三联杜区是宾阳府所在地,当时官兵与起义军就在附近激战,但未分胜负。于是官兵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正月十一这天全城扎起炮龙张灯节彩,而城里居民提前过起了元宵节,城内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侬智高探得消息后被迷惑了,以为对方正在过节不会有军事行动,放松了警惕,结果被官兵突袭打败了。此后,当地的居民便每年都定期过起了炮龙节。传统炮龙年年舞,年年传统舞炮龙。宾阳炮龙节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2008年6月宾阳炮龙节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吃灯酒是宾阳人民欢度炮龙节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这天也是正值正月十一那一天。“灯盏花开欢盛世,酒香人醉乐绵绵”,这是古人赞颂宾阳灯酒节的诗句,也描绘了太平盛世喜庆丰年的美好景象。灯酒本是“丁酒”,是一年来有喜得贵子(民间也叫“添丁”)的人家为了表示庆贺,献出阉鸡等好菜好酒宴请邻居街坊共同庆祝,同时希望来参加的各家各户也人丁兴旺,来年喜得贵子事业兴旺发达。到现在吃灯酒则是人们共同出资,“丁酒”仍是原来的“丁酒”,可是赋予了灯酒会时人们联络感情,规划创造美好未来等更多新意。
节日活动
起源于北宋年间的宾阳炮龙节,被誉为“中国狂欢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当日晚上主要街道上群龙劲舞,鞭炮齐鸣。每条炮龙长达三四十米,被视为新年神物。开始的点睛仪式,一个阿婆拿着一只鸡,咬破鸡冠,把血蘸在笔上,涂在龙的眼睛和舌头上,随后开始舞龙。令人称奇的是,舞龙者都是赤裸上身。在点睛仪式之后,人群中马上有人点燃鞭炮扔向龙身炸龙,噼里啪啦的鞭炮不停从各个方向扔往龙身,而袒胸露背的舞龙者则快速舞龙躲避。在炮龙老庙,二十条巨龙左腾右挪,开始向周围街道进发。每到一处,无数的炸龙人紧紧围追;每家每户也从房顶点燃鞭炮,从高空炸龙,舞龙者则不停奔跑躲闪。据介绍,鞭炮炸龙,主要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富贵平安。炮龙在炮光中游舞时,很多胆大的游客纷纷挤到炮龙周围,伺机钻龙肚。传说,钻龙肚能带来一年的吉祥如意;情侣携手钻龙肚,则能喜结良缘,所以很多人乐此不疲地钻龙肚。炮龙走过之后,许多居民依然兴致不减,一些男子脖上挂着一串串鞭炮,在街上如同玩杂技一般,点燃鞭炮,在头顶旋转几圈,然后抛向空中。许多女子也“巾帼不让须眉”,点燃鞭炮后如同跳舞一般,在原地旋转几圈,然后不慌不忙将正在鸣放的鞭炮扔向空中、地上。舞龙结束后,人们把被鞭炮炸得只剩骨架的龙头当柴火烧,再在上面支起一口大锅,在锅里放上米和各种佐料,熬成“龙粥”,给大家喝,慰劳舞龙的勇士。据说喝了龙粥能去百病,幸福安康。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是宾阳的炮龙节,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了这“龙腾人跃”的场面吧!

 

晴雪晚归燕(2014-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