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王塔院寺座落在盐都区楼王镇西北的原塔院村,是全区较大的寺庙之一。相传,塔院寺始建于盛唐时期,距今1200多年,因先有塔后建寺而得名,程咬金曾来此检工立碑,传说寺庙西南的宝塔后来被叫张邋遢的仙人,背到通洲狼山去了,但塔的遗址还隐约可见。
清光绪十二年(公元一八八六年),塔院寺曾修饰一新,恢复了雄伟庄严景观。当时占地二十余亩,计有佛殿庙堂四十七间。院内有四进佛殿以及客厅、厨房、静室、竹园、花园等。第一进,三大间为“天王殿”,内塑“弥勒尊佛”一座;第二进,三大间为“三官宝殿”,内塑“天官、地官、水官”三尊菩萨;第三进,八间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正中座为“释迦牟尼佛”塑像,座前两尊“阿篮迦善”像分列左右,东首座为“药师琉璃光王佛”塑像,西首座为“阿弥陀佛”塑像,座前塑有“托塔李天王”像。“大雄宝殿”内两旁分列十八尊罗汉像;第四进,也就是最后一进为“藏经楼”。上下两层共十四间,楼上塑有“观世音菩萨”像,善财、龙女分列两旁,楼下正中塑有“地藏王”像,“目莲尊者”父子塑像分列两旁。“啼听”像卧伏在“地藏王”像的膝下。“十殿阎罗”像分列在楼下东西两间内,塔院寺内计有大小佛像一百多尊,大者高有丈佘,一般的都达六、七尺,精雕细刻,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多彩多姿,气势庄严而雄伟。
据史书记载,塔院寺“大雄宝殿”天井内有两棵白果(银杏)树,还有榆树,皂角树等,各树主干均粗三抱有余,高达八、九丈许,枝叶茂盛,郁郁葱葱,雅鹊积巢,乌雀喧闹,壮观而又幽静。“大雄宝殿”东侧有竹园,紫竹疏疏,清香宜人。“藏经楼”西侧有花园,鲜花吐艳,四季芬芳。
塔院寺,气势非凡,环境幽美,历来是远近诗书丹青名人春游之处。厢房客厅中曾满布古今名人字画。民国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春,南通清代举人施滋培曾慕名来游,并题书纪念,诗曰:
院名有塔塔无痕,询是仙家移远村。
银杏参天遮日月,紫藤驾屋别乾坤。
圣朝宫殿今何在?古诗楼台迹尚存。
可惜程公碑不见,向谁仔细问源根?
塔院寺常年有和尚二十多人,主持长老和尚称“师公”,最后一任“师公”法名“福缘”。土地改革期间,大部分和尚被动员还俗。
据史载,光绪34年(1908年)冬,塔院寺遭火灾,“藏经楼”被烧成断壁残垣。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秋到1941年春),塔院寺一度为旧“江苏省第三临时中学”校址。一九四一年七月,因反扫荡需要,防止日伪兵盘据,我地方抗日民主政府根据上级指示,拆毁塔院寺,只保留了三间东厢房作为存放佛像、鼓钟等物之用。文革期间,原保存的佛像尽被捣毁。1981年,塔院小学修建校舍,原保留的三间东厢房也被拆除。1998年初,众多香客具文报告申请重建塔院寺,2001年春,经楼王镇政府和县宗教局批准,同意重建塔院寺。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大雄宝殿落成,2002年4月初八日举行菩萨开光仪式,县宗教局、楼王镇政府领导以及从周边乡镇慕名前来的数千名香客和观光者参加了开光庆典。
复建后的塔院寺“大雄宝殿”气势雄伟,殿前十多棵白果(银杏)树,高大粗壮,枝叶疏密有致,茂盛葱郁,为重建后的塔院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党的宗教政策关怀下,塔院寺文化遗产得到了切实保护和利用。塔院寺终日烛光闪闪,香烟袅袅,钟鼓声、木鱼声、诵经声,声声入耳。前来烧香拜佛的、许愿的、做法事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为了更好地落实宗教政策,兴大佛教文化,在已有的塔院寺的规模上,还将重建东西厢房、再开放生河、新建藏经阁,使塔院寺的设施更加完善,塔院寺完成整体规划后,将成为盐都西区旅游景点,进一步促进民间文化活动的繁荣。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youqing
我的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yandu.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