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闹元宵,在我国的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我的家乡闹元宵的方式最为流行的是“烧大炮”。每年从正月到二月,各村轮流烧,可以说“烧大炮”的日子比过年还热闹。那么,我们家这边烧大炮的日子是正月十三。那天有空的亲戚朋友欢聚一堂,聊聊家常。有的家庭是吃完晚饭再去看,有的家庭则是看完再回来吃饭,因为一般烧大炮开始的时间是下午三点半左右。在我的家乡,不同的村,都有不同的举办仪式,然闹非凡,风雨不改。
“烧大炮”又叫“抢花炮”,类别分花炮(即添丁炮)、镜炮、猪仔炮、发财炮等。听老人们说它始于明末清初,原来形式比较简单,经过后来的演变发展,形成了集烧炮、抢炮、舞狮、武术、曲艺等于一身的群众娱乐活动。
到了“烧大炮”这天,我们村里各家的亲朋好友,再加上十里八乡的凑热闹的村民,场面颇为壮观。
烧大炮的地点一般选择较空阔的田间。中间搭个高台,找根木头或竹竿竖起,架上个高音喇叭,在远一点的地方,竖着一根带滑轮的长竹竿,专门用来燃放鞭炮的,周围彩旗飞扬。
下午三点多,炮会的人领着舞狮队、曲艺队等进场。先放鞭炮,高音喇叭里放着音乐。人们于是从四面八方聚过来了,场子随即热闹起来了。再由舞狮队和曲艺队暖暖场子。接着高音喇叭里介绍着今年烧炮的种类和炮数,不过没几个人会听这些的,只巴不得烧炮早点开始。
“噼里啪啦„„”鞭炮响了,“开始了,做好准备抢炮圈了。”不知谁说了这话。只见有人真的捋好袖子,挽好裤腿,做好了迈步状,随时准备冲向炮圈的落地处。“哧——叭——”四发清脆的冲天炮接连飞上空中。尔后,“嘭——”“嗖——”的一声,有一小小的黑点飞上了几十米高的天空,它再快速地落下,这就是炮圈,就是人们争抢的宝贝。眼疾手快的人们仰头张嘴地跟随着炮圈落下的方向一拥而上,现场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只有当一个人紧握炮圈冲出重围,飞奔向领奖台,这时的炮圈才能算确定是这个人的了,争来抢去的,有的炮圈需几易其主才得以兑换奖品的。这时,一炮得以平息了。人们稍稍喘息片刻后,又将融入到下一炮的争抢之中。
由于我们这里的人们将烧大炮这一天视作去晦气、添福气的好日子,所以,虽然抢炮圈的时候非常紧张激烈,但是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并以抢到炮圈为荣。因此,“烧大炮”的日子比过年还要热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