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阳诗经台

家乡区县: 衡水市饶阳县

    诗经台位于饶阳县城东南8公里处,滹沱河下游行洪道西岸,东北距南师钦村0.5公里,西北距合我村1.5公里,西南离东留吾村1公里。
《太平寰宇记》载:“毛苌饶阳人,今毛宅仍存。”《深州风土记》说:“毛苌宅在今诗经村。”清乾隆《饶阳县志》记载明确:“毛苌宅在饶阳师钦村,村南有台,名诗经台,相传是当年毛苌讲经台。”其墓在今饶阳县南师钦村。
南师钦村68岁的侯建刚,研究毛苌和诗经台已有十余年,他拿出几张诗经台草图,让我们观看,还骑自行车到旧址讲解。有关毛苌和诗经台的传说和故事,就像今天在诗经台遗址上种植的大棚葡萄那样,一嘟噜一串串似的。
侯氏家族在南师钦村可称为书香世家,其后裔侯岁章于清光绪年间留学日本警务学堂,为保护诗经台,以避免滹沱河水冲刷,曾捐资带领村民筑坝,还拿出自己的薪水重修村里的学堂。侵华日军占领饶阳后,侯岁章发现诗经台上的庙宇被日军拆掉去修建岗楼,难过的老人大哭一场。他激动地说:“诗经台是大雅之堂,毛苌不仅在那里讲诗多年,还是咱侯家的女婿。毛苌是被河间献王派人来接走的。”
史书有关毛苌的记载,《前汉书》只记毛公,没有记其名字与家乡。到三国时吴国陆玑的《草木鸟兽虫鱼疏》,乃说有大小二毛公,大毛公为鲁人毛亨,小毛公为赵人毛苌。据侯岁章介绍,毛亨无后,过继侄儿毛苌为子。毛苌大约生于公元前220年,自幼聪颖,过目不忘,初入学堂,便会背诵诗词20余首。毛亨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决定把《诗经》传给侄儿毛苌。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焚书坑儒建议,把天下藏有的《诗》、《书》等百家著述一律烧之,第二年又坑杀了460名儒生。毛亨与同是荀卿弟子的李斯、韩非为一代人,以传《诗》为己任的毛亨深感大祸临头,把《诗》、《书》上交后,急忙带着9岁的毛苌到相对荒僻的丰西泽(现江苏丰县西)居住下来,隐姓埋名,以记忆开始整理、传授《诗故训传》。
秦末,全国被征去建筑阿房宫和骊山墓的“刑徒”达70余万人。沛县泗水亭(今江苏沛县东)的亭长刘邦押送“刑徒”到骊山,路上很多人逃亡,他估计到咸阳会逃得一干二净,在途中的丰西泽便把“刑徒”全部放走了。原来平静的丰西泽,如今成了是非之地。暮年多病的毛亨本想回鲁国故土,但身不由己,临终,毛亨嘱咐毛苌,这里并非久留之地,等自己离世后,赶快离开这里,到赵国一带水草丰美的乡村去传承《诗经》。
毛苌极其悲痛地把叔父毛亨在一个山坳安葬好,独自来到原赵国都城邯郸一带,那里因多年战争造成的破败景象,尚不好存身,折而向北到了古中山国境,也未能找到理想的落脚之地。于是他乘船沿滹池河(西汉称滹沱河为滹池河)东下,途经饶邑(饶阳),见这里水草丰茂,池荷绽放,景致迷人。同时,新建的饶阳县城(今故城村)成了齐、晋、赵重镇,既有燕赵之风,又有齐鲁之习,文化底蕴丰厚,人民安居乐业,决定在县城东6公里处莲花泊北边的荷花坑小村住下。该村民风淳朴,尊贤纳士,富户侯家有一闲院,成了这位年轻文人的新家。
毛苌不忘叔父毛亨的嘱托,除帮助村民在田间种植高粱、谷子外,还利用休息时间给人们讲解《诗经》。如《小雅》中的《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风”诗中的《硕鼠》:“逝将去父,适彼乐土。”等等,让乡亲们懂得反压迫反剥削的道理。毛苌与乡亲们相处融洽,特别是他的文才和人品,深受人们尊重。
公元前191年,即西汉惠帝四年,撤消了《焚书律》,长期受到压抑的各种思想和文化艺术得以正常发展,尊崇儒学之风很快传到荷花坑村,毛苌开始公开传授《诗经》。

 

小怪物(2014-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