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迄兴平,西邻杨凌、扶风,北接乾县,南隔渭河与周至相望。全县共有 8镇4 乡, 262 个自治村, 6 个社区居委会, 41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4 万人。
2、武功县在周朝叫栯邰县,管辖至宝鸡凤翔县西武功山,西汉时期汉大将苏武有功取名武功,将其化于苏武的封地,得来武功的名称。
3、太白山在古代更叫武功山,也是现在武功县名的来历.李白语:一别武功去,何日复再还,可以佐证. 2 武功县,原来叫有邰县,是姜源感巨人足迹怀后稷的地方。
1、武功建县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王莽新朝天凤二年(15),改为新光县。东汉初,废入眉县。永平八年(65),复置武功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武功郡。建德三年(574),废郡设县。
2、武功建县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王莽新朝天凤二年(公元15年),改为新光县。东汉初,废入眉县。永平八年(65年),复置武功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武功郡。建德三年(574年),废郡设县。
3、武功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国语·晋语》言:“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姬水就是今天武功县境内的漆水河。
4、元代复名武功县。1958年12月,武功县并入兴平县。1961年9月武功县制恢复。1983年10月,本县由宝鸡市改属咸阳市。 武功县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9℃度,极端最高温度42℃,最低温度-4℃。
5、大崆峒村是武功县小村镇辖村,在镇政府驻地东南2公里处,因原崆峒片村大堡得名。
6、在杨凌,现在仍有邰国遗址,而后稷也是杨凌的象征,后稷的教稼台位于武功县武功镇东门外漆水之滨,在杨凌东北,距杨凌十五六里路。
后来成就了帝王霸业的陈武帝感念于山中神灵相助之功,便下令赐名“武功”,从此“武功山”取代了其他各种名称而名传千古。
据记载:武功山原名“兹山”。“兹”字在古代文言中通“滋”,取其草木茂盛之意。而山北的袁州则称其“罗霄山”。
武功山原名兹山。兹字在古代文言中通滋,取其草木茂盛之意。而山北的袁州则称其罗霄山。泸潇与罗霄近音,这是因为方言发音不同而书表各异,但都是指金顶西面一处高山巨洞(现今的罗霄洞)。
战国时代,正式设立郿县,境内有白起城。今眉县渭水南,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即设为武功县。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在今眉县渭水北先设荣县(一说未设),后改为郿县。
汉武帝时代所设河西四郡当中的武威郡因为原休屠王领放在这里而得名;酒泉郡是因为“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而得名;张掖郡是因为“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敦煌郡是因为敦煌耳字有盛大之意而得名。
因原崆峒片村大堡得名。武功县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东接兴平市,南临渭水与西安市周至县相望,西靠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宝鸡市扶风县,北和乾县接壤,总面积398平方千米。
唐武德三年在今扶风县址设立湋川县,在今武功县长宁镇设立扶风县,唐贞观元年撤扶风县,唐贞观八年改湋川县为扶风县俗称西扶风。
这样就给武功县附近新设立的一个县,起名字叫扶风县,而今天的扶风县,那会儿给了个名字叫“湋川县”,因为县境内有一条湋水,所以起这么个名字。这个时间,是武德三年(620)。
1、武功县,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截至2018年5月11日,咸阳市辖武功县、秦都区、渭城区、杨陵区、兴平市、彬州市、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14个县市区。
2、武功县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位于关中盆地西部,属渭河地貌,形成于中生代末朝,由于在燕山等新构造运动和气候等多种应力作用下,造就了现今的不同地质结构和不同地貌类型。
3、武功县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东接兴平市,南临渭水与西安市周至县相望,西靠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宝鸡市扶风县,北和乾县接壤,总面积398平方千米。
4、属于咸阳市,它与宝鸡市的扶风县,相连,武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迄兴平,西邻杨凌、扶风,北接干县,南隔渭河与周至相望。
5、咸阳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东邻省会西安,西接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北和甘肃接壤。辖2区2市9县,总面积10184平方公里(其中西咸新区6456平方公里被西安托管,亦未包含杨陵区)。
6、武功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咸阳市西部。地处陕西“一线两带”“西咸经济一体化”“关中——天水”经济建设圈中心地带。东接兴平市,南隔渭水与西安市周至县相望,西靠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以及扶风县,北和乾县接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