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文艺

       科右中旗为了更好的发展民族体育工作,兴建了集民族风格和现代特色于一体的图什业图赛马场。赛马场总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主席台外观仿造蒙古包,主席台两侧有可容纳6万名观众的看台。赛马场门前广场矗立“飞马”等雕塑,北侧有蒙古族风情旅游村,村内可品尝到民族特色风味,还能够体验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自赛马场建成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次规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赛马节、草原民族文化节。

        2006年科右中旗通过招商引资,自治区第一家马术俱乐部在图什业图赛马场正式成立。俱乐部的创办,使科右中旗广大农牧民群众爱马、养马、赛马的好传统和引进集团的资金、技术实力相结合,为当地马文化、马产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为进一步推动马术运动,强化马术训练,活跃广大农牧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和改良当地马种,减缓马匹退化,农牧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俱乐部现有专业运动员8人,管理人员10人。有速度马14匹,其中中国产马8匹,进口马6匹,还有走马4匹,表演马22匹。俱乐部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理念,为强化接待、旅游功能,着眼社会经济效益打造综合优势,把马文化进一步推向产业化。

       经过多年锤炼,科右中旗的马文化已享誉全国,成为科右中旗的著名“品牌”。一大批民族传统体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受到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表彰。1991年“自治区首届那达慕大会”选拔赛,科右中旗在赛马比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1999年,“兴安盟庆祝建国50周年首届那达慕大会”中,获得走马第一名。2002年,“全区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赛马3项第一名。2007年5月,在“2007三月街赛马大会”上,小骑手黎嘉飞驾驭坐骑“莱茵河”摘得“马王奖”,及总成绩第一的骄人成绩。6月,在“全国第八届民运会”上,中旗获得赛马项目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这是中旗马队历年来在同类比赛中取得的最好的一次,大会组委会和各参赛队给予了高度评价。10月,“比利保罗杯”全国速度赛马锦标赛中包揽非纯血马1000米前三名。马文化作为传统体育项目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发展和推广。今年3月,在中国·大理“三月街民族节”赛马大会上获得三项冠军,并再次摘得“马王奖”。

       科尔沁民间文化艺术节于08年7月17号到19号在科右中旗举行。

      全国首届科尔沁杯中国马速度大赛于7月17日-19日在科右中旗举行。

古代建筑

      图什业图王府,是在图什业图札萨克第十三世亲王巴宝多尔济执政期间即清同治十年(1871年)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距离今科尔沁右翼中旗政府所在地巴彦呼舒镇东北20公里的代钦塔拉修建的,距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  王府在选址和设计上颇花费心思。选择代钦塔拉修建王府是因为该处东高西低,靠山面水,平坦辽阔。这里北靠五头山,南视代钦哈嘎湖,左傍额木庭高勒河,右依查干础鲁慢坡。王府坐落于其间,可谓是顺应“地灵人杰”之说。传说王府的设计图是从皇宫中托人偷偷复制的。但毕竟王府不是皇宫,为避谋逆之嫌,宫院从五进改为三进,城围往里收缩,房屋间数避开“九十九”而取“九十八”。

王府的建筑风格采纳了内地汉式建筑的坡顶、斗拱、阁扇间房、彩刻门窗、雕梁画柱、飞檐翘脊、廊腰缦回的风格,观之可谓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四方闭和,生动和谐。整体建筑主要由王宫(中院)、三个衙门、游乐场所、佛事经堂等构成,再加之雄伟的城墙、城门、炮楼等护城设施,远观近视都甚为富丽壮观。王府总占地面积为4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共有150间房屋。

       王府正院是三进四合院,房屋共98间。王爷和家眷居住在最里面的院内。正房五间是王爷和夫人的居所,东西厢房为奴隶的住所。院内长廊迂回,暑天遮阳,雨天避雨,用花石铺就的甬道两侧栽植各种花木,景色十分雅致。

       第二道院的西侧是王爷的家庙,藏式阁楼建筑,王爷和家人早晚要来此拜神祈福。东侧是双排14间博物室,内储各种古玩。院内的墙壁用白灰粉刷,上有地狱图等图画,视之使人顿生神意佛念。一、二道院中间有七间通间大房,是王爷商决旗务的议事大厅。首进四合院是王爷的侍卫和仆役的居所,叫侍卫院。

      王宫正院设有东西衙门。东衙门为长史处,为二进院,建有26间房屋,是管理王府内务的办公处,当地旗民称它为“仓音呼热”。西衙门为印务处,也是二进院,建有26间房屋,是管理旗务的办公地点,旗民称它为“毕其根呼热”。

       城北一里处设有北衙门,是司法院,旗民称它为“浩特衙门”。

       王府外围建有城墙,周长800米,四角和东西城墙中段建有六个炮楼。城门朝南,设有三洞上圆式辕门。打开城门和王宫的三进院门,可直视南边的代钦哈嘎湖。城门上楣是长城式的箭垛。城门外两侧立有13根石柱,用于拴结坐骑和车畜。城门正前有红漆牌门,也称禁域门。无论何人到此牌门前,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王府城墙外东侧有人工堆成的土山,山脚下是人工开辟的护城河。后人管它叫“童子山”和“血泪河”。相传在土山动工的奠基仪式上,王爷听信算命先生所言,为求统治地位稳固,特召来81个9岁儿童,让他们沐浴后身穿锦衣,头着缨帽,脚蹬彩靴,手持盛土之器,排成方阵往山基的基坑中运土。土山的基坑挖得很深,孩子们下去就上不来了。服役的奴隶们在监工的逼迫下,把成担的石块往基坑里倾倒。可怜的孩子们就在哭喊声中被活活地埋在里面,成了王府假山的奠基之魂。护城河是由强征来的穷苦牧民挖成的。劳作中,谁稍有懈怠,立即遭到监工的鞭打。鲜血和泪水染红了护城河水。另外,在王府西北处建有王府花园,种植各种花卉,供王公贵族休闲游玩。

        既然王公贵族们花天酒地的场所是用贫苦民众的血泪筑成的,就注定了他们的统治末日一定会到来。在图什业图王府建成后不久,当地爆发了花里亚荪兄弟领导的牧民起义。实行暴政、不可一世的十四世亲王色旺诺尔布桑保,在穷苦牧民们愤怒的声讨声中被迫自缢身亡。

       罪恶的阴影掩盖不了图什业图王府的神奇与辉煌,它始终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1946年,它与广大贫苦牧民一道,迎来了解放的曙光。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座辉煌宏大的建筑在历经百年沧桑之后终难逃劫难。1962年,在所谓灭“四旧”的狂潮中图什业图王府被夷为平地。

固伦永安长公主陵

         固伦永安长公主陵,位于科尔沁右翼中旗高力板镇东南5公里处,霍林河北岸二阶台地上。陵园由陵墓、陵庙两座建筑物组成,占地面积5公顷。近1000米长的院墙全部由青砖砌成,琉璃瓦盖帽。正殿是七间陵堂;左右各有5间厢房,是护卫和喇嘛的住宅及勤杂间。正殿和厢房全是飞檐翘脊、前廊后厦的砖瓦结构拱顶式建筑。后院的格格陵,是一座普通的砖瓦结构的起脊平房。陵园东侧有一座叫作泰卜台庙的小庙,有十几名喇嘛专事祭祀活动。

      陵园的正堂内设有陵丘(是象征灵柩的用砖石构建的一座直径约3米,高约2米左右圆形圆顶的坟丘状建筑物。内部空洞点有长明灯,一年四季昼夜不断),祭坛,诵经台,泥塑的树、鸟等。

      固伦永安长公主,是清孝端文皇后(科尔沁部莽古斯之女,乳名哲哲,于1614年嫁于清太宗皇太极)所生,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八个女儿。初封固伦公主(固伦,系蒙古语,意为国家),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下嫁图什业图和硕亲王巴雅斯呼朗。顺治十四年(1657年)封固伦长公主。顺治十六年(1659年)封昌乐长公主,复改永安长公主。公主在科尔沁草原上生活了40余年,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正月十五日未时薨,享年59岁,谥端贞。

       该陵园在几百年间保存完好,香火不断。这是因为有王府精心保护和充裕的经济来源支持所致。为了保护好陵园,王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陵园一侧建立专为陵园服务的小庙,以保障四季香火不断。由王府派出20名护卫,在一名排子达(相当于小队长)的率领下,专门保卫陵园及周围屯落的安全。陵园设有由排子达掌管的事务管理处,负责处理陵园的日常事物。王府划拨200方(约折9万亩)荒地为陵园领地,收缴的租赁费使用自便。陵园因为有着丰厚的资金来源,可根据需要对园中设施及时进行维修,所以才能使其长期完好地保存下来。1948年,在“割除封建,破旧立新”的政策推动下,陵园被彻底拆除。

       1958年大跃进中,在陵园遗址上开荒种地时,挖出了两尊汉白玉石碑。碑文以满文、蒙古文、汉文三种文字书写。其中的一尊现为吉林省博物馆收藏,另一尊流失民间。现收集到的一尊石碑上的碑文,记述了墓主的身世,下嫁到科尔沁的经历,薨卒年月,下葬地址及赠碑者的身份等情况,但没有明确的落款。按碑文内容推断,此碑应是康熙皇帝所赠。因为碑文里有“太宗(指皇太极)之女、世祖(指顺治帝)之妹、朕(指康熙自己)之姑也……”这样一段话。

      这座公主陵及其出土的石碑,进一步证实了当年科尔沁部与后金经过几战几和之后,继而发生多起姻缘关系,直至结成政治联盟的历史。

古哲里木会盟地遗址

       位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吐列毛都镇以东1公里处的一块小平原上。它后依哲里木山,前临霍林河,西望奎屯罕山,东视罕查干山,当年是一处呈“五岔沟”型的战略要地和内外物资集散地。从这里向西南经坤都冷山谷通往扎鲁特、巴林,向西经西哲里木山谷和霍林河煤矿通往锡林郭勒大草原,向北经东哲里木山谷和科尔沁右翼前旗宝格达山通往蒙古国,向东经阿贵山谷和六户通往乌兰浩特、嫩江,向东南沿霍林河经巴彦呼舒通往通辽等地。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朝廷将嫩江科尔沁的图什业图、札萨克图、苏鄂公、扎赉特、杜尔伯特、达尔罕、博多勒葛台、宾图、前郭尔罗斯、后郭尔罗斯四部十旗——北从宝格达山,南至沈阳北柳条边墙,西由特格罕山,东到哈尔滨、长春等地——总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的蒙古领地划为一个盟,实行行政统治。因首次会盟地在图什业图旗北部的哲里木山脚下,固而称这个盟为哲里木盟。作为会盟象征,在该处堆筑了11个敖包(即石堆)。1个大敖包立于中央,代表盟。其底部直径约5米,高6米多。10个小敖包在外围形成一个大圆圈,代表10个旗。小敖包底部直径近2米。大敖包与小敖包之间等距离约30米,每个小敖包之间等距离也约30米。每3年会盟时,各旗札萨克在这里集合,开展检阅户骑武装,处理诉讼,议事选举,举办那达慕、物资交流等会盟活动。清廷届时还派遣大员亲临检阅。

       会盟地之所以选择在图什业图旗,是由图什业图旗的历史地位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决定的。该旗虽处于哲里木盟西北角,但自辽、金时代始就已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军事要塞。公元1524年,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为躲避战乱,率部东迁驻于嫩江流域。在与新兴的后金经过几战几和后,通过发展姻亲关系,彼此逐步建立起政治上的联盟,遂以科尔沁国的形式与后金毗邻而居。科尔沁部首领奥巴被后金封为图什业图汗。在清王朝建立的过程中,科尔沁人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1636年,清廷封奥巴之子巴达礼为和硕图什业图亲王,去汗号,名列内蒙古49旗王公之首。图什业图旗即由此得名。由于上述原因,科尔沁四部十旗蒙古领地设盟建制,会盟地理所当然要选在图什业图旗。

     其他古迹

      有辽金时代金界壕、吐列毛杜金城、巴拉哈达洞壁题记、毕其格图哈达摩崖遗址、乌力呼舒保护区、沙岛湖等名胜古迹。

       拥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内蒙古“四胡之乡”“安代之乡”“乌力格尔之乡”和“马王之乡”等诸多称号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是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M~(2014-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