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地名是语言文化的词汇,是历史文化的化石,是地理文化的标识,是乡土文化的象征。临漳的地名无不打上漳河、战场、都城、姓氏的烙印,构成了区域文化网络。
地名足迹“临漳全县,漳河串遍”。漳河是境内的主要河流,横贯临漳全境,据文字记载,从夏商乃至民国年间,漳河西出太行山,居高临下,流入临漳。因临漳地处平原,土质松软,漳河在临漳地面如无羁的野马,奔腾不息,决岸溃堤,改道频繁,横行肆虐几千载。如今临漳425个村庄,到处都有漳河的足迹。因漳河而得名的村庄46个,如回漳、章里、夹河、河图、堤上、五岔口、二分庄、漳潮等。
战乱的地名烙印临漳为古邺地,地处中原要冲,“为天下之腰脊,河北之襟喉”战可攻,退可守,抢占邺地与否,乃为成败之根基,所以临漳县的地名中有许多打着战乱的烙印,如东魏北齐时少数民族因建牧羊区而得名,以羊羔为通名的就有15个。北宋与辽国交兵而得名,以屯为通名的有16个,以营为通名的有14个,以寨为通名的有13个,杨家将与辽国交战,设立军帐房,由此而演义出的东坊为通名的村有3个。
都城的地名印证临漳的古邺城曾为六朝古都,以香菜营乡邺镇村为中心生发出许多于帝王都城有关的地名16个。如吉田,古称籍田,位于邺南城南郊。东魏、北齐时,在邺南城建都,每逢春天便召集百姓给牛披红挂绿,皇帝,大臣出城亲自扶犁,举行农耕典礼,这种仪式叫“籍田”,此处是籍田的地方,建村后仍名籍田,后演变为吉田。洛安台,据查,曹操到练兵场阅兵,常在此地离鞍下马登台,后在此地形成村落,取名落鞍台,后演变为洛安台。仁寿村位于邺南城仁寿门外而得名等等。
姓氏的地名群体黄河流域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临漳境内的邺镇从建安九年(204)曹操据邺至北周大象二年(580)被毁,六为古都,成为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376年,中华百家姓氏成林,大都起源于中原文化,故在临漳境内425个行政村中,以姓氏为村落的多达266个,在全县占63%。
临漳县425个行政村,190个村庄建于北宋以前,其它村庄除柳园镇的新营1978年新建外,全部是明清以前形成的百年村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