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追溯历史已有800多年,从宋代开始始建到当代历经沧桑,上海的城隍庙已成为上海著名的旅游景点,作为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可谓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上海小旅游圈,城隍庙道观、城隍庙小吃、豫园环在周围。呈现出上海城隍庙文化底蕴。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由于上海城隍庙内供奉的上海城隍神在上海地区的特殊地位,在近六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上海城隍庙道观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上海地区百姓的热心支持。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道教信徒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庙在六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了一期修复工程。2005年,在市、区政府的关心下,在上海市豫园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就是城池;“隍”是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 据《礼记》中记载,古代天子在十二月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在所祭祀的神灵中,有“水墉”神,认为水墉神能够使水土归其本位,不为祸人间,“水墉”神可以认为是城隍神的原形。最迟到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祭祀城隍神的记载。据《南史·邵陵携王纶传》中记载,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公元550年)王纶到郢州,多次碰到怪异的事情,想祭祀城隍神以得其护佑,将要烹牛之时,一条赤蛇从牛口中钻出。另一则关于城隍神的记载则是在《北齐书·慕容俨传》中,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6年),慕容俨镇守郢城,敌军来犯,无法解围。郢城中神祠一座,民间称为城隍神,慕容俨入庙求助,城隍神显灵解了郢城之围。这是两则较早的关于祭祀城隍神的历史资料。唐代开始,民间已普遍祀奉城隍神。五代乾祐三年(公元951年),隐帝册封蒙州城隍神为灵感王。宋代,城隍神已经被列入国家祭祀神灵的范围之内,宋代《礼志》中规定告礼祭祀城隍神,以“羊一,八笾、八豆”为供品。元朝天历二年(公元1330年),文宗加封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加封城隍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明代,由于中国城市规模的发展,城隍信仰得到了普及,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京都和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六府城隍神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其余各府城隍神称威灵公,州的城隍神称灵佑侯,县的城隍神称显佑伯,各有品秩。清王朝对城隍神的祭祀规模基本依照明制。 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神,多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能够成为城隍神的人基本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是一些有政绩的地方官,在去世之后,本地的百姓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供奉为本地的城隍神,并且希望他在天之灵依就能够保佑本地的百姓。如上海奉贤县城隍神周中鋐,是清代松江知府,生前为官清廉,最后为治理地方水患以身殉职,奉贤县的百姓为了纪念他,供奉他为奉贤县的城隍神;第二类是国家的功臣,其生前曾经拯救了国家和百姓,人们为了表示感激之情,将他供奉为城隍神,这类城隍神中有普通的百姓,也有国家的功臣,如浙江义乌县城隍项显佑,生前帮助朱元璋统一天下,1367年,江浙一带大旱,项显佑散家财赈济百姓,救人无数,义乌百姓为了纪念他,就供奉他为义乌县的城隍神;第三类是生前正直的人,如为官清廉,为人正直等,去世以后,人们认为他在冥界一样能够保持其正直的品德,保护本地百姓,将他供奉为城隍神。如北京城隍杨淑山,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以刚正不阿而著名。因弹劾严嵩的十大罪状而被捕入狱,后为严嵩所害。北京的百姓就将他供奉为自己的城隍神;第四类是行善的人死后成为城隍神,这些人通常在生前为本地的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人们为了纪念他,同时希望他在冥界也能够为老百姓做好事,就将他供奉为城隍神。如乌鲁木齐城隍神是陕西人纪永宁,相传嘉靖三十一年地震,曾捐资埋葬死者四十余人,多行善事,上天以其一心行善,封其为乌鲁木齐城隍之神。可见,城隍神作为城市保护神,老百姓希望能够得到他的保护,所以,城隍神都是由一些公忠正直的人担任。 城隍神的职能:保城护民,惩恶扬善,监察万民,祛除灾厄。《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中说城隍神:“公忠正直,有求必应,如影随形,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保邦,功施社稷,溥降甘泽,普救生民”,“哀悯世间一切众生,或有年灾月厄,命运骞滞……,吾当速谴行瘟使者,收瘟圣众,即除罪簿,永灭恶根。”“世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广积阴功,行诸方便,施财周急,爱老怜贫……”则“增延福寿,世代荣昌,子嗣绵永,世世不绝。”“城隍尊神,显化无边,祷雨则甘霖苏槁,禾稼成熟,祈晴则化阴成阳,应时朗晴。”
上海城隍庙历来由正一派道士任住持来管理庙宇。明代永乐中,金山神庙改建成为上海城隍庙时,殿左为映苞堂即是供奉历代住持的所在。自抗日战争以前,上海城隍庙内存有历代住持手册,以记载城隍庙历代的住持道士。但是,在抗日战争中,上海城隍庙作为难民区,接收上海难民,庙内情况混乱,住持手册也在这时候遗失。上海城隍庙现在可考的住持有:清嘉庆年间住持庄楚珍;道光、咸丰年间住持张静芗,琴棋书画无一不通,留下了著作《琴学入门》《闲云吟草诗集》;1913年由火神庙进入上海城隍庙成为住持的罗克裕;罗克裕的弟子许丽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许丽生被解除上海城隍庙住持的职务,上海城隍庙由道士任住持管理的制度暂时告一段落。
1994年,在上海市各级领导的关心下,上海城隍庙落实宗教政策恢复开放,7月7日,上海市道教协会假座豫园商城绿波廊酒家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成立以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陈莲笙道长为主任,苏宗赋道长,张文希道长为副主任,以古建筑专家陈从周,著名学者胡道静,笑星王汝刚,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等二十三人为委员的上海城隍庙修复委员会,负责城隍庙的修缮事宜,并且随后成立上海城隍庙修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城隍庙修复的日常工作。
1996年4月29日,鉴于上海城隍庙土木修复工程基本结束,上海城隍庙修复委员会完成其使命,遂成立由陈莲笙道长为主任,吉宏忠道长为副主任,刘巧林道长为组员的上海城隍庙管理委员会,带领庙内教职人员共同管理庙内事务。
2000年,上海城隍庙一期修复工程基本竣工。陈莲笙道长被推选为上海城隍庙住持。
2001年,为了加强对庙内事务的管理,充实上海城隍庙管理委员会领导班子,上海城隍庙管理委员会进行了增选,决定推选陈莲笙道长为管理委员会主任,吉宏忠道长为常务副主任,刘巧林道长为副主任,周旭道长为成员的新的上海城隍庙管理委员会。
2006年,吉宏忠道长当选为管委会主任,刘巧林道长当选为常务副主任,周旭道长当选为副主任,田旭东,李纪道长当选为管委会委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