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有一道很特别的美食,非常非常的特别,以其独特的气味与口感闻名。它就是霉千张。据传,清代崧厦镇所产之霉千张,被宫廷誉为“奇菜”。当时东海普陀山的普济、法雨、惠济三大寺院,曾专购崧厦霉千张,以敬香客和云游高僧。
还有一个清朝年间关于霉千张的故事,下面我将叙述这个故事。
乾隆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他游江南的时候,每到一地,都想尝尝当地的风味土产。有一年,他到绍兴来,绍兴知府办了不少土特产,其中有碗素菜,就是崧厦霉千张。
这碗霉千张完全按照民间吃法清蒸的,厨师先用凉水冲洗清爽,放些清水细盐、上等酱油,文火蒸熟后浇了点麻油。乾隆见这碗菜颜色清淡嫩黄,十分文雅,又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喉咙里禁不住渗出一股馋水。他用筷子夹来一尝,松酥鲜美,一点不腻口,不觉大吊胃口,这餐饭居然多吃了半碗,吃得肚里蛮舒服。
饭后,乾隆皇帝问起霉千张的出处,认为那里一定风物并茂,很想去观赏一番。上虞县官听到这个消息,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谁不知道,虽则乾隆是微服私行,但暗暗跟随的便衣保镖和随从实际上有一大班,这些人要吃要拿,一切都得地方上供给伺候,少说得花几万两银子。再说伺候皇帝这一伙也不容易,稍微有点疏忽,怪罪下来,不是儿戏所以老百姓说皇帝是“走家败”,皇帝到过的地方要受三年穷。县官思量再三,决定去挡驾,便写了奏本,向乾隆申述说:“崧厦在东海边沿,到那里要经吼山、过白塔洋、出泾口、再穿东关,横渡古舜江,路途多有不便,须经周密准备,圣驾方可启程。”人地生疏的乾隆皇帝,看罢这个奏本,没想到去崧厦有这么多关卡,说不定还会遇上意外风险,于是游兴大减,叹了口气说:“原来霉千张好吃,崧厦难到。”也就不去上虞了。
皇上称赞霉千张,霉千张更出了名,后来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城乡官民人人喜爱的一道净素菜。南海普陀等地的寺庙僧尼,还把它当作常备的上等客菜。
霉千张主要有两种食用方式:一种是油炸。炸焦后撒上细盐或胡椒五香粉,即可食用。二是清蒸。切成小段,置碗中,加入猪油、食盐、辣椒等,蒸热,即可食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