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铚城,作过县郡,明清时期改称临涣。临,就是靠近的意思;涣,是指涣水,也称浍水,位于临涣古城南侧。城临涣水,故称“临涣”。临涣位于淮北平原上濉溪县西南35公里处,北与相城疏达,南与蒙城通融,西与涡阳接壤,东与宿州比邻。根据宿州清代志、宿州明代志、临涣公社史、临涣区志等的记载,临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临涣保存着大量浸润着临涣古老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古迹旧址。古城墙遗址,穿墙而过的,就是202省道。
文昌宫文昌宫座落镇中,始建于唐代,清代重修。原名尚书宫,又名藏书宫,是历代文人聚会的地方。那个时候有许多诗人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句,风和日丽之时,常有文人墨客会聚于此饮酒赋诗。
1948 年底,根据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发生的变化,中共中央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采取打歼灭战的办法,在淮海地区发起一次战役,以歼灭敌军大量有生力量,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统一领导中原、华东野战军。总前委于11 月10 日由河南张公店迁至临涣文昌宫,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研究制订了战役的作战方案。
淮海战役时,文昌宫为一座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砖木结构。占地长100 米,宽33 米,面积3300 平方米。前院为空场地,其后两侧为一四合院。其中殿房5 间,东西厢房各3 间,面房与过道共5 间,东、西侧面房相连,有6 间,屋后为空院。东、北两面系砖砌围墙。这组建筑计有房屋22 间,占地284 平方米。房屋均系青砖墙,灰色小瓦两面坡顶。文昌宫的砖木结构房屋既牢固,又宽敞,自成一体,便于开会办公和安全保卫,又不惊忧居民,因此在战役打响后,总前委率先迁此,指挥作战。
目前旧址尚存后院西侧四合院一座,房屋16 间,作为十六个展室,占地236.72 平方米,建筑经维修,尚保持原貌。北院为当年总前委首长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住过的房屋和使用过的物品。南院有临涣地方史、淮海战役史陈列室,陈列着总前委当年的部分历史资料和20 余幅照片,各种文献资料、手稿、地图、沙盘模型等物,以及当时使用过的木床、木桌与椅、凳等文物。
陈毅办公室兼卧室,陈列着一张旧式办公桌,木椅,摆放着唯一的一架旧式电话机,木板床上垫着麦草铺着草蓆,放着一床土黄色的军被;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办公室兼卧室更是简单,仅有办公桌、木椅和陈毅一样的卧具。警卫室就地铺着麦草放着军被。
真是想不到,伟大的淮海战役中共的高级首长就是在这样极为简陋的环境中,指挥作战的。但这里几乎被人遗忘了,人们只知道淮海战役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南郊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内,而不知道临涣镇文昌宫才是真正的淮海战役指挥部。当年,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10多个日日夜夜,指挥着千军万马,取得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文昌宫旧址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坏。1981 年9 月19 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 年,省、县人民政府拨款3.5万元,修复了文昌宫内的四合小院。由于文昌宫旧址环境甚差,又失于管理,目前当地有关部门正着手研究旧址的保护措施,以便使这处革命史迹发挥出应用的宣传教育作用。现在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