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龙凤山风景区由龙头山、凤鸣山、龙凤园及烈士陵园四部分构成。山头翠柏盖顶,浓妆绿裹,古迹及其遗址点缀其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龙凤山是龙头山和凤鸣山的合称,位于林州市城东南,紧靠城区。1992年之前,这里还是个荒凉的所在,主要建筑只有师范、烈士陵园和一个养殖场。改革开放,百业俱兴,1992年,林县县委,县政府把建设龙凤山景区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责成副县长申富生主抓此项工程,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龙凤山景区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龙头山的传说
远古朝代林县原是一片大海,龙头山原是海中一条龙,由于地壳变化,林县由海变成了陆地,干旱缺水,这条龙也因喝不到水,精疲力竟地卧在那里,朦胧中沉睡了亿年。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林虑来了个开明县令谢思聪,是河北滋阳县人,倡导兴修水利,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在县城南关修了一个很大蓄水池,起名叫阜民池,人们也称谢公池。先后还开凿了洪山渠,反山泉水注入安沁,开凿了桃园渠,把水注入阜民池,清水悠悠,波光粼粼,水质甘甜,永不枯竭,百姓们为之欢呼。
龙头山这条多年没水喝的龙,一旦有了水,想把头伸到阜民池中去喝水。据说,只要这条龙喝了池中水,林县五谷丰登,人寿年丰,还会出一斗芝麻那么多的官呢!那时候,一个外国传教士发现了这个秘密,他的嫉妒之心由然而生:你们东方文化发展起来,我们西方文化还怎么愚弄中国人。想出用建塔的方法将这条龙压住,不能再动。可是他不是此地人,无法直接去建塔,于是,他在龙头山古寺里,召见了当时的县令,帮弄悬虚,讲起了风水,反话正说,欺骗县令,说什么:城西太行山是一只虎,此山低矮却叫龙头山,龙虎相斗必有一失,这条小龙肯定斗不过大虎,风水地脉决定了谁来此当县令,日子都不好过。县令向他讨教平衡地利之法,洋人说:在此山上建塔,压住龙头不动,免去龙虎相斗就能万世安康。县令一听此法简单,连连点头应是。从此,龙头山上建起了一座塔,龙未能喝上池中宝水,林县原来能出一斗芝麻官的风脉破坏了,变成出了一斗芝麻匠,每年数万建筑工匠走出太行山,到京城和全国各地去搞建筑,由本能成为官宦之乡变成了建筑之乡。
林州特色饮食
林州特色饮食有:大烩菜、卤面、水饺、捞面条、宽面条汤、凉粉、粉条、和乐剏、鸡蛋面疙瘩汤等
在林州,小孩满月那一天,会邀请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举行庆贺,中午饭吃过,会给乡亲们花饭,除了大烩菜外,其中必有宽面条汤,宽面条有2cm宽,其中有着深刻寓意,期盼孩子以后人生道路宽广、事事顺利。这么好的饭,自然也就成了林州人饭桌上常见的饭了,一般会在晚饭做,只不过面条会适当细一点,另外会加上一些青菜,用烧热的菜油一烘锅,再加上馒头或火烧,就发展成了林州常见的晚饭。
人生病后,一般都肠胃虚弱,不喜饮食。家里人一般会做鸡蛋面疙瘩汤给病人喝,根据病人口感,或调以白糖,或加油盐酱醋。鸡蛋面疙瘩汤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还可以滋养脾胃,完全无污染、无添加剂,很有利于病人康复。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融合,林州饮食呈现多样化发展,如出现了:米皮、凉皮、面皮、米线等各种街头小吃,大饭店里更是融合了东南西北中各式饭菜。
烩菜说起大烩菜,由于制作简单,口味鲜美、醇厚,在林州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除了饭店里做的大烩菜,基本是家家都会做,每天都在吃。由于林州历史上比较穷,在吃饭上不讲究,炒菜时不一盘一盘的炒,而是把各种菜依次放到锅里一起炒熟,从而成为烩菜。随着生活的改善,烩菜里的配菜越来越丰富,口味也越来越好吃,逐渐形成林州一种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现在配菜主要有:白菜、豆角、海带、香菇、金针、木耳、粉条、粉皮、皮渣、豆腐、红烧肉块等组成,做成后油而不腻,咸淡可口,大大增强人的食欲。在饭店里一般配以大米主食,在上一碗鸡蛋紫菜汤,让人回味无穷。在个人家庭里,一般也是配以大米为主食,在过节日是,有时会配馒头为主食。现在林州大烩菜已成为林州特色菜,每每有结婚喜庆的时候,主人家都会支起大锅,一连做好几天大烩菜,招待亲戚朋友、街坊邻居。
卤面在林州,卤面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主食,由于卤面食用方便快捷,很方便外出办事的人食用,不管是街头巷尾,还是城市乡村,随处可见三轮车上放着大笼屉,笼屉里面放着做好的卤面,下面放着加热的火炉。中午时分,在街上行色匆匆的生意人随时可以坐在马路边要一碗卤面,热情的老板还会免费为你端上一碗面汤,在上世纪90年代,1.5元的价钱就可以让你吃饱喝足,然后接着去忙自己的事情。林州卤面做法独特,做好后1天之内口感不变,被称为中国林州式快餐。林州卤面是将面与卤(肉)汤混合,使面充分吸收卤汤入味后上笼屉蒸制。蒸好的卤面没有汤汁,香而不腻,干而不柴,百吃不厌。卤面的配料一般是:细面条,五花肉,黄豆芽(或豇豆,蒜苔)等。卤面的独特做法保证了它的独特口味:
1、将肉切成粗丝状或块状,用老抽,五香粉,姜片,葱段,料酒腌15分钟;
2、用蒸锅烧水,将面条上锅,水沸后中火蒸15分钟;
3、用另一灶开始炒菜,热锅倒花生油或调和油少许,放肉进锅,炒至五花肉出油,放入黄豆芽,煸香,加老抽和盐适量上色、入味,翻炒两分钟,加适当温水,水开后继续烧10分钟;
4、面蒸好后将面放入稍大的锅或盆中,打散,越散越好;
5、将烧好的菜连汁儿一起倒到面上,充分拌匀,让面将菜汁儿吸干;6、将拌好的面上蒸锅中火再蒸5分钟关火即可食用。
水饺
在林州,水饺也叫扁食,代表了团圆、喜庆、关爱、牵挂,它是逢年过节等隆重节日里不可缺少的角色。和面、盘馅、擀面皮、包饺子,每一步精细的做工,都把美好的心愿和对亲人的关爱融入了进去。春节、端午、中秋、重阳、元旦、冬至等节日,水饺总会出现在林州人每家的饭桌上。对亲人的关爱和牵挂,也融入到了水饺,每每有亲人远行或归来,都会用水饺来送别或接迎。直到现在,每当我出门的时候,母亲总会招呼一家老小,包上一顿饺子,看着我吃好,才放心让我外出,而每当我外出归来时,迎接我的,也一定是充满关爱的饺子。
捞面条
林州饮食是捞面条的天下,无论春夏秋冬,家家户户的正餐一定是捞面条。林州地处太行山区,纬度较高,属于偏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这里的小麦生长创造了黄金条件: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生长周期长,秋季10~11月播种,翌年5~6月成熟,生育期长达180天左右。成熟后麦粒质硬而透明,含蛋白质较高,达14~20%,面筋强而有弹性,做成的面条筋道、滑爽、有嚼头。这一切优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捞面条风行林州的独特景象。面条可选细、宽各种种类,以手擀面为佳,水开后,将面条下到锅内,用筷子搅散,等锅再次滚上来时,加以适量凉水,如此加水反复三次,面条煮好,即可捞面出锅。捞面条好吃,还需调以入味的臊子,也就是吃捞面需要的配菜或卤菜。在林州,臊子可以是各种炒菜,并无固定配方,但是,不论荤素,菜一定要切的精细,这样炒出来的臊子,菜细汁浓,加到煮熟的捞面条里,搅和均匀,配以蒜汁和一滴香油,口味鲜美的捞面条就可以品尝了。介绍几种林州特色的臊子:白菜炒豆腐、鸡蛋炒西红柿、菠菜炒鸡蛋、西红柿炒茄子、土豆炒肉丁等等。
林州特产有:柿子(其中焦家屯的柿子产量丰富、寨底村的柿子质量很好)、柿饼、“大红袍”花椒、双背鲫鱼、核桃(在申家岗村已经形成一定的生产基地)、小米、水煎包子、小磨香油、板栗、花椒等。盛产党参、全虫、山楂、五加皮等中药材。
我的主页:http://abc.wm23.com/yanglemon
梧桐子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henan/anyang_linzhou.html
微博:http://weibo.com/u/5052711207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05271120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