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长在通渭的我,感觉很幸福。我们通渭人力求全面发展。近年来,主要立足抗旱抓生产、顺应天时构,是通渭县委、县政府多年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基本思路。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省农技总站近年来试验成功的一项旱作农业新技术,其集雨保墒和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该技术在通渭县的示范、推广,为当地这样一个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保粮增收、脱贫致富、推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下面我就我们通渭全膜玉米发展现状下面做一介绍:
我们通渭从2005年开始引进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在碧玉、平襄、鸡川、襄南等乡(镇)试验、示范,增产效果十分显著,适宜在全县旱川区和浅山区普遍推广。2007年,依托全省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全县推广全覆膜玉米1.73万亩,建立千亩以上示范点7个,在今年上半年遭遇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夏粮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特殊情况下,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种植的玉米长势喜人,夺得了全面丰收。根据调查,全膜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25.7公斤,比半膜增产175.2公斤,增幅达38.9%;亩产干草2005.8公斤,比半膜增加422.3公斤,增幅26.67%;亩新增纯收益364.78元(玉米每公斤按1.60元,干草每公斤0.20元计),真正实现了特大灾害年份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巨大抗旱增收潜力,从而更加坚定了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决心和信心。
2008年,省上下达通渭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任务10万亩,市上下达13万亩,其中秋覆膜8万亩。根据省市要求,通渭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川道、河谷区大力推广全覆膜玉米,浅山区扩大马铃薯,深山区发展饲草”的结构调整新要求,早安排、早部署,广泛宣传动员,积极引导群众,在全县18个乡镇的135个村规划预留地块15万亩。今秋全县完成秋覆膜8.236万亩,占省上下达计划的82.36%,占秋覆膜任务的103%。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五抓五到位”。
今年以来,通渭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顺应天时、压夏扩秋,顺应市场、压粮扩经,把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作为加快科技推广步伐、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主要措施,研究制定了《通渭县2008-2010年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上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项目行政领导小组,与各乡镇签定了旱作农业项目责任书,纳入乡镇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各乡镇和农业部门认真落实定地块、定任务、定时间、定奖罚的“四定”管理责任制和技术业务人员包规划、包质量、包技术、包验收的“四包”技术责任制,扎实开展前期准备工作。抢抓工作落实关键阶段,再次召开现场观摩会议,分析问题,交流经验,提出大干20天全面完成8万亩的秋覆膜任务。会议之后,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多次带领农业农技部门负责人深入重点乡镇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同时,由县委常委带队,派出五个督查组分赴各乡镇,对地块落实、覆膜进度、覆膜质量和物资供应开展集中督查,进一步强化了组织领导,确保了工作责任到位。
我觉得我们通渭把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激发群众的生产热情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依托已建立的高质量示范点,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县农业农技部门印发全覆膜玉米种植技术资料3.5万份,刻录发放光盘270张;宣传广电部门也进行跟踪报道,及时宣传好做法、好经验,先后制作专题报道21次,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使这项技术妇孺皆知、深入人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