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群众文化生活,历来以节日最为活跃。“春节”、“五一”,均按各地不同情况,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主要有社火、舞龙、狮子、旱船、高跷、推车、花蓝、秧歌、高月灯、腰鼓、太平鼓、唱戏等活动。
1956年,举行了临洮第一次戏曲观摩大会。每年五一节,在物资交流大会期间,举行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2003年举办了临洮社火调演。2004年“五一”节期间,举办了第一届“洮阳之春”文化艺术节。上营乡每年举办文化节,衙下镇油磨滩的花儿会已连办5届。初步形成花儿演唱基地。
群众文艺演唱活动起步很早。1924年王竹庵创办临洮图书馆,并在馆内设演厅,举办秦腔演唱。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文艺演唱十分活跃。主要形式有表演唱,快板、民歌。1958年,临洮县被省上命名为甘肃第一个“文化县”,群众性的作诗,画画,唱歌掀起一个高潮。王瑞昌创作的眉户剧《把猪买给国家》参加省文艺会演,获一等奖。1957—1981年,编印《临洮文艺》八期。2001—2003年,编辑出版《洮河》杂志1—3期,发表作品600多篇。产生很大影响。2003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三十多篇。吴连芳的长篇小说《三生石》,曹敦的散文集《陇中风情》、赵举民的小说集《寻找一条河的源头》,王开元的诗集《声音》、厉凯腾的诗集《灯下集》都是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另外王子建、乔举平、田生成的散文,李鸿武、赵怀侠,赵锐的小说都具有较高成就。农民作者曹永福在剧本创作上取得了一些成就。诗词协会办的《临洮诗词》已出了21期。业务艺术团体有:老年书画协会、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临洮诗词学会、银河艺术团、春晖艺术团。一中、二中、三中、都有自己的小刊物,广场文化方兴未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