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亭。。

家乡区县: 江门市台山市

侨乡台山的亭,谁可知多少呢?没有作详尽统计,但侨乡大地处处可见。或方、或拱、或挑檐,有型有款,各具特色。有双亭、亭桥以及双亭桥,建置于路旁村边岗上湖中,由于景点衬托到处秀美如画,使人赏心悦目,从中领略侨乡亭的秀美而深厚的文化意味的。
侨乡亭大多数为华侨捐资建造。因此有人说,哪里的华侨为乡里为的公益事业多,亭也多。台城之南的斗山镇,是创办南天一线“新宁铁路”的先侨实业家陈宜禧的故里,当年宜禧先生发动乡亲支持“新宁铁路”建设,常常以家乡话和番语解释“福国利民”四个字,做到家喻户晓;“新宁铁路”成功以后,陈宜禧先生家乡的陈卓平先生,又发动内外乡亲在广州都市创建南国最高的“爱群大厦”,和全国乡村第一间中西医合璧的“太和医院”。时至今日,斗山镇的亭最多,有的地方一村一亭,或一村几亭,别有风韵。有的亭以捐建者名字或其双亲名字而名之,有的以地名或村名而名之。上阁山五福里,旧名田螺坑,原有清代陈桂毓公的百岁寿亭,与邻村泗美的百岁寿亭相互辉映,向被美名为上阁“双寿亭”;至今,五福里已于去年一年内添建三个亭,使五福里成为一村四亭独美。那添建的三个亭,即旅美陈文蔚先生为其“两老成双九十齐”双亲,在村东头建“双亲寿亭”,亭周辟为花园,风景堪称优美;旅美陈素杏女士捐资为其祖母、伯母以及母亲建亭,亭建于村西头,陈素杏女士祖居地门口,乡亲赞美此为台山古今第一女亭;旅美陈海森翁捐资建亭纪念先父陈宗赏公,名为“宗赏亭”,建于五福小学附近古时禾谷庙脚,亭联为:德高每念祖,福大倍思亲。此联盛赞传统“念祖”与“思亲”美德,巧妙地把中国古代名诗“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两个关键字“每”与“倍”自然而嵌入联句。而且,书写此联是当代广海镇旅加拿大著名竹派书法家谭超常先生。这些诗韵书艺,都使人领略侨亭景观内涵的亭文化意味的深厚和高雅。在斗山镇那清代誉为“宁阳礼选”的浮石村,村里七个坊,坊坊有亭有园,第七坊的亭,还独具双层之美,琉璃瓦,彩釉砖,金璧生辉,更彩釉璧画,美不胜收。位于台赤路边的浮石古亭,其联句“闲言坐落风生颊,溪水烹茶凉沁心。”传为赵温其先生所撰,誉为台山古今亭联一绝。此浮石古亭近年更新,又有新联句:“溪映朱楼清入画,鹏抟碧落气如虹。”两联皆以亭底兰溪水入句,兰溪即为浮石家乡水,乡情深深足证一斑矣,而前联可谓清静能和古民风的生动反映,后联虽工整及意境不及前联,却及时折射当今城乡繁荣经济飞跃之大好时势。两联分相赏读,可见浮石乡土文化之丰富,也见侨乡亭文化之多彩吧?
有人作不完全统计,从台城直到都斛莘村,沿台赤公路点数大概有57座亭,白沙镇目前保存完好的亭有35座,每亭皆引人遐思。但侨乡亭最早建于何处,为谁所建,等等,因为过去社会动荡,已无从考究,不能不说是侨乡亭文化的遗憾。然而,今日侨乡城乡,过去无亭或少亭的地方,也随着改革开放百业兴旺而彻底改写了旧的面貌。与北京城同龄的广海古城一带,过去仅仅在驰名石刻“海永无波”之山上有简朴残旧的“遗爱拾野”亭,亭名相传为曹植所题。而今旅加“芽菜大王”刘孔道先生为乡兴学,于1988年在广海中学创建台山第一支银乐队从而使城乡中小学盛开银乐奇花,为台山增添“银乐之乡”美名的前后,在他的家乡东南里和广海中学分别建造了“爱乡亭”和“溽华亭”。其建造亭的故事是如此动人心弦,不径流传。据说,那年孔道先生捐建东南大会堂落成,余款六万港币,父老一致拟建“荣归馆”供孔道先生及其家眷归来住宿,因为孔道先生及其家眷每次归来不住豪华宾馆,仍住条件很差的祖屋,当他的儿女提出疑问,刘孔道先生还教育他们体味祖屋的温馨及他当年在家乡生活境况。然而刘孔道先生赤子情浓拒绝兴建“荣归馆”,但拿余款兴建“爱乡亭”,并捐植亭四周荔枝林。此亭已为父老合题:“工余池畔堪垂钓,耕罢亭间可读书。”下棋、读书、垂钓及闲谈,无疑是亭风景文化中的风景。此亭可证:侨乡亭每亭都内涵着华侨爱国爱乡的故事。倘若逐一记录成册,一定是鸿篇巨制,可以媲美一千○一夜的《天方夜潭》。或许,有的故事比《天方夜潭》更为生动感人的。在冲蒌圩边,有个“山德亭”德是得的谐音,记述旅美先侨山得伯当年其母上山砍柴时临盆生得他,大山大爱,天人合一,同为感恩,又是侨乡亭文化之特色。
在侨乡还有特为纪念而建的亭。石花山脚有飞虎亭,为纪念二战陈纳德飞虎队台山先烈队友而建,可谓名山名亭;白沙镇有当年孙大元帅中山先生的侍卫长马湘先生的湘亭,其联取屈子楚辞经典名句,礼赞华侨爱国爱乡品性高洁:“湘澧有兰知爱国,亭台留荫复行人。”此亭建于1931年,至今完好,最生动揭示侨乡亭爱国爱乡的品质内涵。
在今日已巨大发展变化的台城,有广东诗人曾经盛赞“台城也有半城湖”的新美,即东湖南湖,湖中有亭有桥,也有亭桥和双亭,为台城镇市政所建。今年起湖内放植宫荷,红紫黄绿荷花入夏开满碧波之上,让归来华侨和游客临湖赏美,或凭栏晤对,此为今日台城一大乐趣也。还须值得大书的是,端芬凤山公园佳景处处,有旅美梅贤添、梅国明先生捐建的同心亭,其亭美,其名“同心”更美,既是梅先生们爱乡情深,也是端芬更是台山内外乡亲同心共建新侨乡的写照。
毫不夸张地说,台山的亭愈来愈似苏杭一带亭台那样如诗似画了!
我的主页:http://abc.wm23.com/MSTHAHA
我的微薄:http://account.weibo.com/set/index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076140655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31514549.html

(2014-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