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调是以花鼓戏为主,吸收了评剧、豫剧、曲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有人称它为“四拼调”,因其唱腔四平八稳,四句旋律一合,后被定名为“四平调”。四平调分布范围较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接壤地区均为它的活动范围。
四平调的剧目,以反映民间男女婚姻家庭伦理的“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多。解放后又移植和编写了部分现代剧目约百余个。经常上演的剧目有《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何文秀私访》、《三元会》、《金鞭记》、《彩楼记》、《紫金镯》、《大红袍》等。
五十年代以来,成武、金乡、范县先后建立专业剧团,苏、豫、皖等省也有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现在基本都已撤销。四平调虽以花鼓为基础,却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
1930年前后,花鼓艺人庞学文、杜学诗(绰号“黑云彩”)的花鼓班到济南演出,得到南岗子(今新市场)戏院主人支持,开始登台演出。1934年,邹玉振的花鼓班与他们合班,称大兴班,群众称之为“老梆子”。抗日战争爆发后,改名为“山东老调”、“山东干砸梆”、“文明花鼓”,并与评剧合班,移植了一些剧目,吸收了京剧、评剧的表演程式,得到充实和提高。1945年春,燕玉成、李玉田、刘汉培和杨学智(豫剧琴师)等,对花鼓戏的音乐唱腔进行研究,相继吸收了豫剧、评剧、京剧的唱腔,增加了弦乐伴奏,形成了后来的四平调。四平调传统剧目有《小借年》、《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小姑贤》、《吕蒙正赶斋》等50余出,排演的现代戏有20余出。伴奏乐器以高音二胡为主,还有笙、笛、唢呐、扬琴、二胡、三弦、琵琶等。
四平调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戏曲剧种,《陈三两爬堂》、《小包公》、《哑女告状》等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同时,由于四平调从始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人称为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今年菏泽艺术节上,成武四平调剧团演出的《裴秀英告状》再次以其优美的唱腔受到市民欢迎。
图为成武县四平调剧团演出的《裴秀英告状》剧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