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向高
叶向高(1559年-1627年)字进卿,号台山,晚年自号福庐山人。福建福清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明朝后期大臣,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任首辅。
中文名叶向高
别 名叶台山
国 籍中国(明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
逝世日期1627年(丁卯年)(天启七年)
职 业兵部尚书,大学士,首辅
主要成就安辽民,通言路,清榷税
代表作品《福庐灵岩志》,《玉堂纲鉴》,《苍霞余草》,《宫词》等
简介:
父亲叶朝荣官至养利知州。叶向高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授南京国子监司业,后被召为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吏部右侍郎。“妖书《续忧危竑议》”一案兴起后,他上书首辅沈一贯,力请不要株连无辜,引起沈一贯的不满,因此受沈抑制,以致他九年未得升迁。
沈一贯罢职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五月,叶向高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宰辅。次年,首辅朱赓病死,他升为首辅,有人称之为“独相”。
当时,神宗已久不视朝,阁臣李廷机又因受舆论攻击,居家不理政,内阁中仅剩叶向高一人。面对朝政混乱,党派之争愈演愈烈。他力奏增加阁臣,补充其他空缺官职和停罢矿税,前后上奏达百余次。叶本人是东林党元老,但为官多年,行事力求稳妥,和浙党也能相安。因此他也几次调解党派纷争。但因党派之间积怨已深,他的调停也难见成效。经过多次的调停失败,叶向高深感自己已无能为力,便坚决请求辞官,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八月晋少师兼太子太师,致仕。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家居六年后的叶向高被召为首辅,但未等他有所作为,光宗就病死了。
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叶向高晋中极殿大学士,第三次担任首辅。熹宗幼年登基,受其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贤操纵。魏忠贤执掌司礼监,利用代替皇帝批阅奏章的大权,兴风作浪,先后将吏部尚书周嘉谟、大学士刘一燎等一批正直大臣逐出朝廷。叶向高为人光明磊落,扶植贤良,极尽所能地保护了帅众、陈良训、熊廷弼等一批朝臣幸免于难。天启四年,魏忠贤势力强盛,开始大杀东林党人,凡朝中正直之士,都被加上东林党的罪名,或流放、或杀害。连竭力想避开党争忙于辽务的辽海疆臣袁可立也不放过。魏忠贤的党徒王绍徽还编制了黑名单称《东林点将录》。叶向高因是朝中清流的代表,被列为东林党首魁。叶向高眼见黑云压城,自己又独木难支,遂于同年七月致仕。
思想核心
以民为本是叶向高辅政的思想核心
叶向高出任明末首辅,他首先看到的是广大人民的疾苦将成为国家危乱的根源;所谓“民不安,国必乱”。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叶向高初任内阁首辅,当时正值全国洪水为患,百姓颠沛流离,所以他内心如焚,急向万历皇帝上了《条陈时政疏》云:“南直隶及江浙湖广各省为洪水淹没至今未退,数百万生灵转徙流离,未有还定之日,此亦二百余年仅见之灾也。”劝皇帝“诸凡不急之务,悉皆停免,以固结民心,使有乐生之望。”所谓“不急之务”,就是指各种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这一点,在他以后多次奏疏中还有更具体的陈述。当时万历帝看了叶向高的奏疏,也很受感动,不得不在奏疏上批示:“至意各省灾伤黎庶,困苦流离宜恤。”③ 明朝末年的天灾人祸,是历史上罕见的,人民的饥贫惨状,令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在宦官长期窃权,“报喜不报忧”的腐败政风之下,而叶向高却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的《请赈荒揭》中敢于向万历帝如实奉奏全国的灾情:“逐日风霾,经年不雨,自京畿以至山之东西,河之南北,又至于西蜀,尽天下大半皆成赤地,流离饿莩之状,至耳不忍闻,目不忍见。近且有父食其子者矣。村圩市肆,稍有货物、米谷,辄公行抢夺,莫之能禁。往者刘六、刘七、石和尚、赵风子,鄢本恕之类,皆以饥荒作乱,荼毒生灵,地方力不能制。……内帑之积,充刃如山,岂不能割其毫毛,救元元于沟壑之中。”紧接着叶向高又再上《拯荒揭》云:“臣闻畿南真保一带,每日死者常有数千人。畿辅如此,其在各省又当何如?”同时他还提到“福建水灾异常”。④叶向高敢于劝皇上动用朝廷的“中央金库”,用来救济全国的灾民,这说明叶向高为了黎民百姓,具有独特的胆识。
叶向高对于福建家乡人民的疾苦,尤其关切。当时福建的税监高寀,剥削人民的手段非常毒辣,福建人民恨之入骨。叶向高为了拯救福建人民,决心除掉无恶不作的高寀。在叶向高连续上奏,忠言直谏之下,万历帝才不得不被迫撤回福建的税监高寀,为福建人民除一大害。
叶向高对王公贵族的封地大多非常不满。他提醒万历帝,过去嘉靖帝时,由于景王要求庄田过多,“几至激变”,这是一个严重的历史教训。被贬官在家袁可立也以“民力竭矣”向官府发出警告。万历帝由于偏宠福王,本来想赐给福王庄田四百万亩。但在叶向高的竭力反对之下,才不得不减少一半,改赐二百万亩给福王。
明末的政治派别斗争非常激烈,尤以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斗争为最,此外还有“浙党”、“宣党”、“昆党”、“齐党”、“楚党”等等由一批地方官吏士绅所组成的政治派别。他们之间互相勾结,互相攻击,自我标榜,都是为了自己派别的私利,而不顾广大人民的疾苦。叶向高和袁可立一样,虽然是倾向于东林党的重要人物。但并不陷于党争,而是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认为各个派别之间都有小人与君子之分,在选拔人才方面,要分清各个派别之间的小人与君子,不可以派别成见来选拔人才。在《韩魏国不分善恶黑白论》中说:“天下之患,非独小人为之也,君子亦有过焉。君子之过何也?好鹜于标植而不察于事端,太露于町畦而不详于制度。激于意气之奋而不及长远之虑。此皆君子之过也”。⑤而在叶向高自己所编的年谱《蘧编》中说得更为明白:“今日门户各党,各有君子,各有小人。”所以在选择人才方面应该“去其小人,用其君子,不论其何党,乃为荡平之道。”这种君子与小人之论,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的。
政治主张
叶向高的重大政治主张:
叶向高出任首辅,他首先向万历帝申述,当时国家出现危机的原因,主要不是由于自然灾害或外患内乱,而是由于五点原因所造成的:“廊庙空虚,一也。上下否隔,二也。士大夫好胜喜争,三也。多藏厚积,必有悖出之衅,四也。风声气习,日趋日下,莫可挽回。五也。”⑥根据这种观点,在以后叶向高复出时,又在天启二年向熹宗皇帝上了《修陈要务疏》:“今日宇内,东北西南叛乱继起,民穷财尽,兵革不休,奸宄生心,祸变未艾。天下之势,非但抱火厝薪,盖已燎原播。若不有非常举动,足以收拾人心,挽回天意,必无敉宁之理。”⑦在叶向高的所有奏章中,可以归纳出他主张的几点重大的急需实行的新政:
安辽民
辽民泛指关外辽东半岛广大地区的穷苦人民。这些关外穷人,大量流离入关,构成了社会动乱的一大因素。辽东地区,因受税监高淮的荼毒,人民痛苦不堪。万历年间,叶向高还在南京礼部侍郎时,就有《公劾辽东税监疏》。后初任首辅时,又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上奏《边务揭》云:“接得蓟辽总督王象乾,顺天巡抚刘四科各塘报,谓虏酋合兵七万,将以此月(12月)二十边进抢,又声言有兵百万,以明岁正月进抢……目前边饷匮乏,士卒饥疲,驱之临敌,谁肯用命?自来戎狄生心,每窥中国虚实。今夷使二三千人纷集阙下,见我九列无官,诸曹昼闭,又中外库藏皆空虚,甚至工部之犒赏,光禄寺之供给,皆彼此告穷,东挪西借。穷蹙如此,宁不为其所轻而敢于肆侮哉”。⑦这些奏疏,早就说明辽民作乱的严重性;所以叶向高在天启初年复任首辅后所提的第一“要务”,就是“安辽民”。他提出的办法,是以发展农业来安插辽民:“臣观边臣奏报,辽民避难入关者至二百余万。自来流民为乱,殷鉴昭然。”“至山东登莱一带辽民亦有数万。”“臣闻自天津至山海关一带旷地甚多,处处可以屯种。”若将这些辽民疏散在广大的旷地农田上去屯种耕作,“一体布散安插”,乱萌即可消。这是很有政治家远见的谋略,也是明朝社稷安危的关键所在。
清榷税
明末各种苛捐杂税,使广大人民痛苦不堪,从万历年开始,榷税之害,日益严重。当叶向高出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期间,就经常上疏,对国家大事痛切直言,尤其是一再主张制止不合理的矿税制度。在一篇《再请止矿税疏》中历数当时税制的弊病,把明朝的危机如实地向皇上奉奏,痛切陈词,言辞恳切,但皇帝就是不听。万历三十八年叶向高再上一疏《请罢矿税揭》云:“近而京畿,远而山东、山西、河南,又远而四川,百姓饿死无数,树皮草根,无不剥尽,骨肉相食,惨不忍言。人情嗷嗷,恣嗟怨叹,皆归咎于榷税之害。苦一夫作难,必相响应。惟有亟罢矿税,可以收拾人心。”⑩叶向高在这里把一切人间惨状,归咎于“榷税之害”。这是最明显的历史教训。如果一个国家的当政者,不明白这一点,一味在苛捐杂税上加重人民的负担,那么必如叶向高所料“未有不倾覆者”。可惜万历、天启都是昏君,不听忠言,依然我行我素,人民的痛苦有增无减,最后导致农民大起义和清兵入关,明室江山终于覆灭。
叶氏宗祠:
福清叶氏宗祠位于福清市港头镇后叶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系明内阁首辅叶向高的祖祠。其坐北朝南,由戏台、天井、殿堂等组成。有资料记载,该祠为叶向高亲自卜地兴建的,但缺乏史料依据。该祠坐北朝南,二重门刻有明天启皇帝钦赐的写有“元辅乡”三字的牌匾。 祠堂始建时为三进八扇一后院,规模较大,宽23米,深43.8米,占地1008平方米;外墙为砖石结构,内为木质结构的宫式斗拱建筑。该祠清顺治年间被毁,康熙年间曾修后进和后院,乾隆年间又修戏台亭和回廊,1947年再建中间一进二层楼房和八角大戏台等。1985年,叶氏后裔、旅外华侨出资进行大规模修缮,并恢复原貌。现祠内大厅之彩绘、浮雕、镂雕等十分精致;殿堂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栋梁、斗拱、门窗雕刻精美。祠堂内的五只仙鹤和三副对联均为万历皇帝御赐的;大厅正中上方高悬着“天恩存问”竖匾——这是保存下来惟一的原始文物,犹为珍贵;竖匾两边是万历皇帝钦赐的“黄阁师臣”和“世乡贤”匾额;另外还有一面崇祯皇帝诰赠叶向高祖孙四代之“恩荣”大匾。现祠堂内存有各种匾额、楹联,系福建籍书法家陈天麟书写。“叶氏宗祠”虽历经重修,但仍保留明代建筑风格。从其宏伟的气魄、精美的饰物,仍可感受到昔日的繁华。特别是祠堂前依旧挺立的旗杆碣,仿佛犹在见证叶氏家族的荣耀。该祠1987年11月23日被列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