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边缘地带的二中

家乡区县: 甘肃省通渭县

                                     走在边缘地带的二中                                         

通渭二中通渭一中第二中学,地处甘肃省通渭县城西,是一所县属普通全日制完全中学。学校创建于1978年,初为乡属中学,名为“通渭县城关中学”, 1985年1月改为县属并用现名。学校座落在县城笔架山下,海拔1778米, 北依310国道,南临靖天公路,交通便利。向西是甘肃省通渭县第三中学,向东为西关小学,南面是正在筹建中的温泉路中学,学习氛围良好。学校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教学楼、综合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楼等,2011年温泉路校区投入使用,2012年初中部与高中部分离,初中部改为平襄初级中学,高中部迁至温泉路校区,继承原通渭二中主体

师资力量

历经30年的发展壮大,教职工人数从建校初的15人增至2008年的200余人。196名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162人,专科学历34人;中学高级教师52人,中学一级教师96人;省级骨干教师、青年教学能手8人,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51人。教师平均年龄37岁,学校生师比19.1:1。

教有专长,优势明显。学校的多门学科在全县同级同类学校中体现出整体优势,10多名教师担任全县各类学科竞赛、专业选拔、职称评定等组织的评委或成员。

辛勤耕耘,成绩突出。教师中,曾受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表彰的“全国优秀教师” 1名,被市县党委、政府表彰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先进工作者”的40多名,在国家级中学学科知识能力竞赛活动中获辅导奖的45人次,在省市学科竞赛和科技竞赛活动中获辅导奖的28人次,在省市县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的48人次,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30余篇。

终身学习,理念先进。先后有6名学校领导参加岗位培训,7名教师参加津、沪、闽、京、鲁、陕等地的业务培训,41名教师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训,36名教师参加了岗前培训,12名教师参加了兼职业务培训,所有专任教师参加了新课程培训。目前,学历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已成为广大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的重要途径。

办学条件

建校初,仅有1540平方米的土坯校舍。之后的20年,学校走勤俭办学之路,全校师生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出力流汗,在艰难中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

1998年10月,随着教学楼工程破土动工的礼炮响起,全县有识之士看到了二中发展的曙光。

学校教学楼工程建设,曾因资金严重短缺搁浅3年,直至2002年被列入义教校舍建设项目工程后得以竣工。教学楼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总投资270万元。2004年,学校创造了通渭教育史上的 “二中发展速度”, 当年动工修建并投入使用的建筑有:总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总投资218万元的教职工住宅楼;总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总投资155万元的办公楼;总建筑面积1950多平方米,总投资210万元的综合楼。2005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的学生公寓楼动工。2006年8月,1200多名农村学生告别了校外寄宿的历史,入住了食宿俱全的学生公寓楼。

其后,办学条件的改善向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教学服务发展。学校在债台高筑的困境中,领导主动争取,教师积极配合,外争项目资金,内集职工贷款,全力以赴改善办学条件。先后配备了微机室,建立了校医室,装备理、化、生标准实验室5个,安装英语听力射频系统和远程教育系统各1套,安装教师办公备课系统20套,购置多媒体移动柜6个,装备校园广播系统和安全监视系统各1套,校助师筹教师人手笔记本电脑一台,因特网覆盖整个校园。

学校在全县范围内率先购进了网上阅卷系统,为提高办学质量做出了重要帮助。

2011年建成的温泉路校区有教学楼两栋,实验楼,办公楼,食堂,男女公寓楼,并配有喷泉,广场,操场,情侣廊等(于2013年5月中旬完工)。

学校业绩

1978年8月学校共招收高初中新生247名,1988年在校学生突破1000人,2002年增至1500人,2003年突破2000人,2004年突破3000人,2008年在校学生数为3800人,2013年在校学生数为4700多人。建校至今,共培养高初中毕业生15000多人,为各大专院校输送人才1600多名。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教研工作以校本培训为重点,以课题研究和课改实验为突破口,以现代教育思想理念为导向,不断创新,改进方法,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由科研能力向教学能力的转变,由科研成果向教学质量的转变。通过青年教师汇报课、跟踪课等活动,进行研讨,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能力;通过课题、反思、研究性学习、高中考命题研究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通过参与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学习他人经验,提高自身水平。继续实施“青蓝工程”,做好老中青 “传帮带”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二中学子邵小军,曾以亚洲山地自行车第二名的优秀成绩,取得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入场券,是通渭步入奥运会的第一人。近年来,86名学生在国家和省市级中学数、理、化、生物、英语等学科知识竞赛及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50多名学生先后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吉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大、第四军医大学、空军航空大学、北京体院、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解放军指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名牌大学。

2008年高考中考喜出三状元,高考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翻番。其中南文瑞同学以644的总分夺全市文科状元,名列全省第九名,被北京大学录取;全县理科前五名中的一、二、四名和文科前五名中的一、二、三、四名均为二中考生。全县中考总分第一名的考生仍为我校初中毕业生。当年本科上线人数首次跨越150人。2009年高考囊括全县文科前五名,本科上线人数突破350人大关,连续两年实现翻番。[1]

2013年高考,我校廉获珍,杨紫涵同学分别荣获全县理科文科状元,同时我校学子还包揽

理科前三甲,文科前两名的好成绩。

机构设置

自建校至2012年,学校先后有10任校长,6任党支部书记,15人任副校长。1997年后内设机构有教务处、政教处、教研室、保卫处,总务处和办公室,群众组织有工会、团委、妇女小组,学生会。

鸭子(2014-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