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全县总面积2958.46平方公里,辖8镇13乡,总人口20.20万人,海拔760米至2430米,年平均气温为11.0℃,年降雨量为1340毫米,是甘肃省唯一一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生态旅游宝地,被誉为“天然氧吧”和“甘肃的万宝山”。 旅游业从无到有,有了较快发展。康县旅游业起步于2003年,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全县当成一个旅游大景区来打造,提出了创建“山水康县、生态家园”的特色旅游品牌和“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以及全力打造“中国西北生态旅游名县”的开发思路。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全县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达200多处,人文景观近百处,高等植物172科1400余种,有银耳、木耳、天麻、猴头、灵芝等林木真菌96种,生存栖息着各类野生动物600多种,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6.7%以上。阳坝景区汇聚着红豆杉、香樟、楠木、银杏、茶树等38种国列珍稀树种和金丝猴、金猫、野羊、大鲵、太平鸡等28种国列珍稀动物,盛产的茶叶、黑木耳、天麻、食用菌、中药材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丰富的生物资源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宝库。
文化底蕴深厚奇异。康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会地带,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一是康县旅游文化开发的几条线索:第一条是以原生态文化为线索;第二条,康县是历史上四条入川蜀道之一,以三国文化为线索;第三条,康县是羌族、氐族和汉族交错居住的地方,以宋文化为线索;第四条是以远古老子传说为线索;第五条是以康县茶马古道文化为线索。二是人文景观有康县茶马古道遗址、太平天国遗址、白马关古城、大散关古战场遗址、对对山游击战旧址、梅园沟唐公墓、团庄龙凤桥等56处。三是宗教文化景观有白云山白云寺、石佛寺,王坝小鸡山,大堡东岳山道观和平洛明月山禅院等。四是独特的民俗文化。主要有以阳坝为主的康南“男嫁女娶”及太平天国遗俗文化;以康县民歌、山歌、木偶戏、儸神舞、坛舞、棒棒鞭等为特色的民俗演艺文化;以民间土造纸、造犁、搓麻绳等为主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以罐罐茶、豆花、搅团、散面饭、节节、二脑壳酒等为特色的民间饮食文化。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灵魂。
管理运行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全县形成了由旅游局和阳坝风景管理处组成的旅游管理机构,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立的原则,于2008年成立了康县天源旅游有限公司,实现了景区公司化运作的经营方式。2009年,注册成立了第一家旅行社———康县阳光旅行社,2010年又注册了熊猫国际旅行社。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服务功能日趋健全。一是全县已有宾馆饭店56家、农家乐66家,全县宾馆日接待能力达2600人次,餐饮日接待能力6500人次;二是已建成县内入境旅游干线公路3条、阳坝景区旅游专线公路1条,阳坝景区建成旅游观光车队1个;三是阳坝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通过筹集各类资金,阳坝景区已累计投资2.13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康县百公里生态旅游风情线建设,县委、县政府启动了建设康县百公里竹海生态旅游风情线建设工程,该项目设计建设年限3-5年,项目总投资2.66亿元,建设旅游节点42个,打造生态旅游村30个,发展旅游专业户1100户;五是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在建成阳坝镇宋沟村、长坝镇段庄村等旅游示范村的基础上,又新建碾坝乡玄麻湾村、城关镇史家沟村、王坝乡大水沟村、长坝镇花桥村、白杨乡王坪村、阳坝镇刘家坝村、阳坝镇龙潭村等一批旅游示范村;六是旅游信息化建设,全县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基本实现移动、联通、电信移动信号全覆盖;七是旅游商品开发稳步推进,目前已开发出的具有康县特色的旅游商品有:茶叶、木耳、天麻等绿色农特产品系列;奇石、字画、根雕、十字绣、竹制工艺品、红豆纪念品等文化产品系列;琥珀核桃仁、黄酒、二脑壳等特色饮食产品系列;羊肚菌、猴头、香菇等野生菌类保健产品系列。
新浪微博地址 http://weibo.com/u/3164822105
网络营销能力秀地址 http://abc.wm23.com/L20120212217
梧桐子地址 http://www.wutongzi.com/kan/gansu/kangxia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