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军垒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岷山路南侧。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实现光复汉室、统一全国的大业,曾统率蜀国大军,六出祁山,与司马懿统率的曹魏大军在天水展开军事对垒,发生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在天水境内,至今遗留有大量蜀魏战争的遗迹,诸葛军垒就是其中值得一提的古迹。
相传蜀军行军打仗时每人身上背着一个“乡土袋”,袋中装着家乡的泥土,到了异乡饮水或吃饭时,在饮食中撤入一小撮家乡的泥土,可防止水土不服。在诸葛大军攻下天水城后,发现这里的水质很好,不用乡土袋中的泥土也没有一个士兵不服水土的。再者,在天水境内将是一场恶战,乡土袋变成累赘。于是,士兵们在天水城东门外,解下身上的“乡土袋”,把袋中的泥土倒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丈八高的大土墩。
天水城东门外地势开阔平坦,是练兵演阵的理想之地,诸葛亮正好利用了这个土墩。他经常站在高高的土墩上指挥训练军队,整顿军纪,布兵点将。后来,这里成为人们凭吊诸葛亮的胜地,取名为“诸葛军垒”。
“诸葛军垒”为古秦州八景之一,在秦州区城东岷山路南。原为底大顶平的圆锥形土墩,高丈余,墩前有碑亭,碑若房门,广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肃穆幽雅。每当正午,艳阳高照,诸葛军垒上没有投影,当地乡民又称“无影墩”。《天水县志》对此也有明确记载。
历代诗人游客为诸葛军垒写下不少赞美诗章。罗家伦赋诗赞曰:“一树横挡天水关,相传故垒仰攻难。渭河浪卷英雄去,剩有寒云自往还。”
不幸的是,诸葛军垒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遭到破坏。但年长者清晰记得原貌,成都武侯祠保存着四十年前拍摄的“诸葛军垒”的照片。现在,诸葛军垒仅存遗迹,在遗迹处新立石碑。
诸葛军垒在本世纪50年代末遭到破坏,由于原场址太小,2002年天水市政府决定,将诸葛军垒迁至藉河南路园林处花圃进行重建。新建的诸葛军垒公园规划面积为19.5亩,计划修建无影墩、八阵图、诸葛亮雕塑等标志性建筑。 因城市建设规划需要,现已将诸葛军垒迁至南山下,重建了诸葛军垒公园。如今诸葛军垒公园依山而筑,建有武侯祠堂和诸葛亮塑像,又有亭台楼榭,供游人小憩。公园内树木青郁,设计巧妙,春秋花实品种繁多,一年四季景色各异。身临其境,既可驰想三国金戈铁马的烽火景象,景仰武侯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英姿,又可领略天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色,为游人提供了理想的休闲娱乐场所。
赞颂
无影墩前夕照斜,苍松翠柏隐归鸦。
孔明点将擂金鼓,司马弭兵访县衙。
沙土情随圆缺月,渭河浪涌浓淡霞。
而今谁道征程苦,哪有炊烟哪有家。
注:传说军垒是诸葛亮点兵时蜀军每人手握一把土堆积起来的。又有一种说法是蜀军行军时钻入靴子的沙土积成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蜀军随身携带的预防水土病的盐土堆积而成的。但到底是怎么来的,现在已无人知晓。既然有这样的传说,就必定有一种事实成为故事产生的基础。据《秦州志》记载,诸葛军垒位于城东二里路南,谓下募城。原为高约丈余的圆锥形土墩。墩前存有清乾隆年间碑亭,古柏森森,荫翳蔽日,相传每年农历“六月六”,正午的太阳照在军垒上而四周没有影子,故也被人称为“无影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