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联饶三王爷的由来和那些传说

家乡区县: 潮州市饶平县

饶平县联饶镇黄岐山山麓有一座远近闻名的“三王爷庙”,该庙座北向南,庙后群峰绵延,层峦叠嶂,古木参天,水美溪从庙前潺潺而过,蜿蜒向南注入黄冈河。从南岭山北望,黄岐山形若展翅的凤凰,惟妙惟肖,“三王爷庙”正好座落于凤凰的头部。

殿堂上,宫灯高挂,旌幡鲜艳。北京市政协委员、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苏适于2000年秋题写的“三王爷”横匾高悬于神殿之上,书体端庄秀美、雅俗共赏。四根石柱上的楹联云:“三圣神功昭日月;王公福祉惠黎民”、“三神显圣山川灵气同昭现;万古敬崇社稷泰安共沐恩”。神龛中置三尊贴金兼五彩的木雕坐像;中间的神像双手作揖,左右两神像各有一手托金元宝;三王爷两眼炯炯有神,神视众生。

宋朝时,这里山下是茫茫大海,庙前有一古渡口。南宋末年,陆秀夫护少帝南逃,在南海遭遇元军,弃船逃至联饶黄岐山,当地三位正在溪中戽鱼少年,姓名从大到小依次是罗修、罗邓、罗定,他们急中生智,将陆秀夫君藏于草枞之中,然后若无其事地在溪中戏水。元兵追至此处,不见宋帝踪影。逼问少年,少年说向西边而去。元将命三少年带路搜捕,追了两里多路,还是毫无踪迹。元将逼问三位少年,皆宁死不屈。元将怒不可遏,将三位少年杀害。宋帝逃离虎口,化险为夷,后闻讯三位少年遇害,悲痛万分,遂封三位少年为“三王爷”。后人感怀此事,在距今“三王爷庙”西北方向约300米之处立庙祭祀。据说“三位王爷”的生辰分别为农历的: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和九月初九,因而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和九月初九这三天,当地乡民都备上礼品前来祭祀。不知何年何月,此地刮起龙卷风,“三王爷庙”的三个大香炉竟然移至水美溪渡口(即今庙址)。村中父老称为“飞炉”。认为,“三五爷要乔迁新居”。于是,在水美溪渡口搭起茅蓬,请能工巧匠雕刻三王爷坐像,置于神龛中。因神灵所居,原庙址长出三棵奇特的树,如今尚存一棵,树高约二十米,身围三米半左右,覆盖面积约七十平方米。主干笔直,轧枝盘曲,苍劲多姿,形状似塔,叶翠成簇,四季皆绿;而其主干的末梢长约七米却枯干,任凭风吹雨打,并不腐朽折断。据村里近百岁的老者说,他的爷爷的祖父自懂人事以来,这棵树就是这个样子。当地乡民称这棵树为“无尾杉”。偶尔有人采摘其叶,作药用。1984年秋,广州市几位植物学家专程到此考察,认为它是一种珍稀植物。

据传,有一年饶平县遭受百年未遇的旱灾,沟河断流,山泉枯竭,田地龟裂,密密麻麻的裂口,像饥饿的怪物,张开的大嘴随时会“咬”人。当年农历九月初九,联饶十三乡(即黄岐山二个乡、土楼、花楼、群力九个乡,合称十三乡)的父老到三王爷庙求雨。祭拜完毕,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三个小孩,小孩说:“老奶奶,你篮子里的甜花生分给我们吃,好吗?”于是老妪分给每人一把花生米。小孩说:“老奶奶,谢谢你!赶快回家吧,天要下雨啦!”老妪说:“日头毒过火,哪里有雨?真是白天说梦话。”老妪走了一会儿,天空乌云骤起,老妪赶紧走路,刚迈进家门,大雨倾盆而至,这场雨足足下了三天三夜。但是令人深感奇怪的是,除了十三乡和山门村,周边的村庄却依然滴雨未下。自此三王爷庙声名远播,香火鼎盛。

民国某年,福建南部某剧团原应约于农历九月初九到黄岐山演出,这天上午该剧团违约而要往南澳演出,船至海中,无法行驶。该剧团头领意识到这种现象是自己违约造成的,于是向西北方向对天祈祷,愿回黄岐山为“三王爷”演出。瞬间,风平浪静,海面刮起东南风。该剧团立刻顺着风势快速行船,及时赶到黄岐山,当晚演出顺利进行。

据说生意人至此求签甚验。广州、深圳的商家因此庙“求之以应”,故专程送来“神功无边”的匾额高悬于神殿之上。黄冈镇某大善人感“三王爷”之神灵,专车运来重3000多公斤的铜铸大香炉置于殿前,并致力于“三王爷庙”的建设。

远近香客闻名而至,向“三王爷”求签问吉,事后都深感“三王爷”签诗之灵验。

cjx(2014-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