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文化

家乡区县: 甘肃省庄浪县

庄浪,是中华人类的摇篮之一;庄浪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缕曙光;庄浪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庄浪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庄浪历史人物,是中国历史天空中闪烁的明星,永放光芒!
庄浪历史人物,包括近当代之前庄浪籍在县内外和外籍在庄浪建功立业,名播海内外,名垂青史者。他们都是庄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矗立在我们面前不倒的精神雕像,是庄浪人民的骄傲和光荣!
吴玠(1093年-1139年),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父亲吴扆为军校,母亲刘氏,生二子吴玠、吴璘。后迁居水洛城(今甘肃庄浪),中国南宋抗金名将。
吴玠年轻时参加了泾原路军,北宋宋徽宗宣和年间,参加镇压方腊和河北义军。宋钦宗靖康年初,与西夏军作战中立功。
南宋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入陕,吴玠屡胜之。后又镇压史斌起义。张浚受命管制川陕,提拔吴玠为统制。建炎四年(1130年),吴玠收复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受任永兴军经略使。同年,富平一战失败后,他和其弟吴璘退守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没立、乌鲁、拆合来攻,败之。完颜宗弼集重兵再度入侵,吴玠率领劲弓弩兵大破之,遂拜镇西军节度使。三年(1133年),金将完颜杲攻饶风关(今陕西石泉西),入侵兴元府(今陕西汉中)。
吴玠退守仙人关(今甘肃徽县南),阻挡了金军入蜀之路。四年(1134年),金军攻仙人关,吴玠破之。自此金军再不敢进窥蜀地。吴玠则升川陕宣抚副使,进检校少师,奉宁、保定军二镇节度使。死后,谥号武安,淳熙年间追谥涪王。吴玠少年时性格沉毅,知晓兵法善于骑射。北宋末年入伍从军。靖康初年,西夏犯边,吴玠率百余人追击,斩获颇多,因其英勇晋升为第二副将,在军中初露锋芒。建炎初,凭借战功多次升迁至泾原路副总管。[1]
吴玠与敌对垒数年,尽其毕生精力,率领秦陇、泾原、阶、成诸州和家乡德顺军子弟兵,长期扼守秦凤要塞而牵制金人对东南的压力,使金人始终不敢窥视蜀地。为了减轻民众负担,几次淘汰冗员,紧缩开支,实行屯田,又调戌卒修治褒城(今勉县)废堰,开发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深得陇蜀人民的拥戴。公元1139年(绍兴九年), 高宗皇帝因为吴玠功高,授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为四川宣抚使。但由于长期鞍马之劳,不久吴玠就病卒于防地仙人关,年仅47岁,谥号武安,[1]作庙于仙人关,号思烈。淳熙中,追封涪王。

婉儿清荷(2014-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