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区婚庆

家乡区县: 广东省兴宁市

结婚是终身大事,结婚喜庆事儿总希望尽可能办得风光些,给个人和家庭留下终生的美好记忆。

以往在客家地区,中式婚礼是用铜鼓花轿吹吹打打将新娘抬送到男家,经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的。旧时有钱人家也有雇用出租汽车到女家迎亲,来到男家行中式婚礼。如若男女双方都是天主教徒,亦有到教堂举行西式婚礼的。为了节省结婚费用,还有由社会部门组织集团结婚的活动。

解放初期,婚姻法公布后,年青人结婚很简单:照张结婚相,花五角钱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证,用自行车迎亲,婚后给亲戚朋友送点儿喜糖就可以了。办结婚证时,民政部门要给双方单独问话,特别要问清楚是否有买卖婚姻。那时基层干部结婚也不兴请客。梅县有个区公所,1954年三位干部春节假期结婚,年初三回到单位每人拿出三万元人民币(即币制改革后的3元),买了十多斤猪肉请全体区干部加菜吃一顿。1958年以后,结婚开始要摆酒席了,参加喝喜酒的亲朋一般送镜屏、热水瓶、双枕等小件礼品。文革期间破四旧,婚礼办得很是简朴,开个茶话会请亲朋参加就算不错了。

开放改革以后,也许是生活改善了,婚礼越办越讲究。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送彩礼,有包999元大红包的,取个久久长长的兆头。城区的人通常用彩车迎亲,请伴郎伴娘陪送,到酒店举办婚宴。参加婚宴的宾客要送红包,少则一二百元,多则上千元。有的新婚燕尔在豪华酒店同时举办婚礼和婚宴,当晚新郎新娘就在酒店双宿,第二天才打车回到家里。也有采用到国外旅游的形式结婚的,叫旅行结婚。近年结婚的花销有人做过粗略估算,不包括买房买车,仅添置家具、床上用物、电器和摆酒,在客家地区一般要用到5万元上下。年青人结婚真不容易,也许就是大龄青年日益增多的原因吧。

lh(2014-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