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让(?一617),字子谦,是隋末瓦岗农民大起义的发起人。也是起义军的首领。他先后发动群众达百万之众,控制了我国中原广大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农民起义的主力军。他们杀贪官,惩污吏,开官仓,赈饥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达8年之久。翟让出生于东郡韦城(今滑县城东南妹村)一个农民家庭.少时父母双亡,读书不多,却练就一身好武艺,并在附近乡间教了不少学徒。他爱打抱不平,在附近百姓中威望很高.官府为了利用他的武艺和威望,邀他在东郡(郡治在白马)街门里当法曹(管理刑狱的小吏)。他为人忠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刚直不阿,颇孚众望,交了不少知心朋友。
杨广做皇帝后,赋税繁重,徭役频仍,加上黄河泛槛,民不聊生,很多农民对隋朝不满,被抓进监牢。翟让很同情这些无辜农民,曾多次放走了不少的“罪犯”。官府发觉后,把翟让关进了监狱,定为死囚。朋友们都为他的不幸而义愤,但又束手无策.翟让的好友曹主黄君汉,平时很器重翟让的为人义气,有大志;也痛恨杨广,同情百姓,向往起义。公元611年春的一个夜里,黄君汉偷偷地来到监狱,对翟让说:“翟法司,天时人事,抑亦可知,岂能守死狱中乎!”翟让一听甚喜,但又表示无可奈何,回答说:“让圈牢之‘豕’,死生唯黄曹主所命。”黄君汉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取下翟让身上的刑具放他出狱。并说:“你出狱后,一定要救生民之命。”翟让感动得热泪盈眶说: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君汉怒曰:“本以公为大丈夫,可救生民之命,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相谢乎!君当努力自勉,无优我也!”(《资治通鉴·隋纪七》)尔后,二人匆匆分手。
翟让脱险后,回到故乡,正逢家乡农民在酝酿起义之事。翟让便同兄翟弘、侄儿摩侯、街坊王儒信等一些青壮年,遂奔距家乡(西南)四十里的瓦岗举起农民起义的战旗,燃起革命的烽火.他把参加起义的农民组建成军队,史称“瓦岗军”。周围数十里的农民、渔民听说翟让在瓦岗举旗造反。蜂拥而至.同郡人单雄信和翟让原是好友,听到翟让起义的消息后,在本乡召集了一些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前来入伙.由离孤(今山东东明县东北)迁居滑州卫南(今滑县英公村)、有勇略、且武艺高强、年仅17岁的徐世勣(字懋功),也带着一批青少年投至翟让的靡下,加入义军。居瓦岗附近贾家楼《今滑县赤水村西)的贾雄,虽出身于富门,却同情贫民,反对隋王朝的黑暗统治,被翟让聘为军师。
瓦岗军在翟让的领导下,队伍迅速发展。现在滑县还传着歌谣:“扶着爷,搀着娘,携着儿女上瓦岗,瓦岗寨上吃义粮。掂大刀、持长枪,跟着翟让打杨广,杀死杨广免遭秧。”“瓦岗寨上英雄将,杀贪官、断皇纲,开官仓、放义粮,黎民百姓都欢畅。”这些歌谣充分表现当时农民对起义军的拥戴和赞扬。
为了解决饥民的吃饭间题,翟让下令在大本营附近的慈周寨、大范庄、小范庄等地,设立济民处,把缴获的粮食分发给饥民,并立大伙供饥民和义军家属吃饭。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吃用成了大事,徐世勣向翟让建议:“荥阳、梁郡,汴水所经,剿行舟,掠商旅,足以自给.”翟让采纳了世勣的意见,在郑州至商丘的通济渠上缴获官府和巨商的许多粮食、武器,装备了自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