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山县骆市镇,有一座规模宏大、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骆市陵园。陵园占地面积90余亩,馆舍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英烈陈列室里展示着骆市、小桥一带早期有影响的革命先驱的大量生平图片资料和遗物;红军石刻碑廊里保存着27块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石刻;松柏掩映下的硕大的烈士墓前竖立着一排墓碑,供人凭吊瞻仰,寄托哀思……
红土地诞生营山首个党支部
据骆市陵园现存的史料记载:自1925年秋,营山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为了进一步领导和推动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受原中共重庆地委委派,回家乡开展工作的杨伯恺同志于1926年1月8日向中央起草了成立中共营山支部的报告,2月11日,中共营山支部在骆市镇杨家坝正式成立,直属中共重庆地委领导,由在重庆中法大学入党的郭经阶任支部书记(后脱党),党员有陈同生、杨绍槐等14人,从此,营山的第一个党支部诞生了。
陵园记录风起云涌的革命史
骆市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留下了红军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骆市陵园,至今保存着杨伯恺烈士的部分遗物、记载着骆市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史。
杨伯恺,曾任重庆中法大学训育主任,中共营山支部创始人,是南充地下党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烈士杨伯恺的故居——花园村,当地干部群众对这位早期党组织的领导人至今深深怀念,正是他在家乡的积极组织和活动,骆市、小桥一带的地下党组织才十分活跃,这也成了后来县内参加红军最多的地方。1949年,他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杨绍槐,曾任中共营山特支负责人,骆市区委书记,以在骆市办袜厂为掩护,积极开展地下党的工作,为迎接红军的到来创造了条件,红军撤离营山时,杨绍槐带领全家8人参加红军,后来全部英勇牺牲,留下了“杨门英杰”的美名。
1933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骆市、黄渡一带,在地下党的领导下,骆市人民敲锣打鼓迎接红军。红军到骆市后,不进老百姓的屋,不吃老百姓准备的饭菜,在屋檐下宿营,自己担水架锅煮饭,对老百姓秋毫不犯,深受人民欢迎和拥护。红军在骆市广泛发动群众,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建武装、搞生产,革命如火如荼,生产蒸蒸日上。骆市人民踊跃参加红军,父送子,妻送夫,父子同参军、兄弟齐报名,甚至出现了全家老少齐参军的动人场面。短短几个月时间,2400多人参加了红军,踏上了革命征途。
红色资源成为教材
为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上个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决定在骆市镇筹建骆市陵园,不少机关单位和干部群众自发捐款捐物。据陵园的管理者称,陵园建成后,每年的清明节、“五四”、“六一”、“七一”等重大节日,不少单位组织职工、学生前来这里凭吊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每年的清明节,前来陵园扫墓的更是络绎不绝,陵园成了当地乃至营山不可多得的红色资源之一,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