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阳县历史故事

家乡区县: 衡水市饶阳县

     饶阳“三桥”

刘秀带领人马,从引驾庄(今引各庄)、乘驾庄(今程各庄)起身,兼程前进,来到了今高、宋、王三桥村北。那时这一带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滹沱河去流,挡住了刘秀人马的去路。刘秀听兵士报告,急忙从轿里钻出来,观察了一下地形地物,忽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主意。于是他把队伍集合起来,做了简短的动员,讲明了他的想法和打算,兵士们一听有办法过河,都喜笑颜开,异口同声地称赞刘秀的才能和智慧,七手八脚地搭起桥来,不大功夫,就用柳枝搭成了一座桥,人马顺利地渡过了河。

人们为了纪念光武帝刘秀中兴之际曾搭柳枝桥,故村名为柳枝桥村。明代燕王造反时该村杀的只剩一个老姑娘和高、宋、徐三个男孩。后来建了三个村,分别叫高柳枝桥、宋柳枝桥、徐柳枝桥。解放前每到清明节,宋、徐、高姓还到老姑坟上扫墓祭祖。燕王朱棣坐皇帝后,迁山西洪洞县民充实京畿,王氏迁入徐柳枝桥,因王氏家大户大,遂改徐柳枝桥为王柳枝桥。这就是今天五公镇宋桥、王桥、高桥三个村庄的来历。

桑树林刘秀歇脚

在今桑园村一带,古时是一片桑树林。刘秀的人马搭柳枝桥过河以后,马上构筑工事,以防追兵。这时探马来报,王莽追兵已回蓟州。刘秀这才松了一口气,这一松气不要紧,疲劳之感也就上来了,只觉两腿发酸,肚空口渴。于是刘秀下令,停止前进,就地休息。人马就在桑树林中暂时休息,有的坐下就打起盹来,有的躺在地上就睡着了,也有的人饿得实在受不了,爬到桑树上摘桑椹充饥。临走时,刘秀提笔写了一个牌子,上书“桑园”二字,挂在桑树杈上。后来人们就把桑树林旁一个小庄起名叫桑园。

《铡美案》与陈世美

戏剧中有一出《铡美案》,300多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陈世美成了喜新厌旧、忘恩负义的代名词。这是戏剧,但不是历史。历史上确有陈世美其人,他不仅不是一个丧尽天良的小人,而且还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县太爷。

陈世美,字熟美,原名陈年谷,祖籍直隶(今河北南宫县)。从其祖父起定居均州(今湖北省均县)。陈世美曾游学京师,遂以顺天府籍举进士,被授直隶饶阳县知县,后调刑部主政,再升郎中。那么为什么又出现了《铡美案》呢?事情得从陈世美在饶阳做知县说起。

陈世美做了知县后,他的同窗好友从湖北均州找到饶阳,想求个一官半职。陈世美盛情款待,就是不提安排官职的事。一晃半个多月过去了,陈的同窗好友生了气。认为陈世美做了官忘了知己,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在回家的路上他越想越恨陈世美,于是就编写了一本《铡美案》,以泄私愤。他拿着写的东西,找出版商出版。出版商一看他写的东西是糟踏本朝县太爷的,不敢接收,并建议他改一下。于是他假托陈世美是宋代人,而且由大名鼎鼎的包公审其案,就这样出版了。不久,又被搬上舞台,正式演出,将陈世美丑化成了一个人人唾骂的小人。

陈世美的同窗好友,洋洋得意回到湖北均州。一进家门,他的父母便向他诉说了陈世美为其家盖了新房,并嘱咐他奋发向上,力争早日中举等事。听了父母之言,这位好友才恍然大悟,原来陈世美是一片好心。想到自己写的《铡美案》已正式出版,无法挽回,后悔莫及。

小怪物(2014-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