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廊是古蜀道的一段,而且是以险著称的剑门蜀道的一段。翠云廊古称剑州路柏,民间又称“皇柏”,亦称“张飞柏”,位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和绵阳市梓潼县,以剑阁县部分为主体部分。剑阁县的翠云廊已建成国家AAAA级风景区。
广义的翠云廊,分为西段、北段、南段,是指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的三条路,在这三条蜿蜒三百里的道路两旁,全是修长挺拔的古柏林,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
据统计,剑门蜀道有古柏12351株,有规律地分布在344里的驿道两旁,其中剑阁境内7886株,梓潼496株,昭化144株,阆中17株,南江3808株,可见,主体还是在剑阁境内。
三百里翠云廊,精华在北距剑门关7公里的大柏树湾。狭义的翠云廊指的就是这里的翠云廊景区。翠云廊景区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的核心景区之一,也是国家森林公园。三百里翠云廊最大、最有名气的几棵树都在这里。
翠云廊得名于清初剑州知州乔钵的诗。
清康熙三年(1664),剑州知州乔钵在一首诗中写道:“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从此,“翠云廊”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便成了这段金牛古道的雅名。
其实在此之前,这条道还有一个气派的名字,叫做“皇柏大道”。那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在道两旁种上成排的松柏,用以显示天子的威仪,因此人们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所以这条道又名“皇柏大道”。
翠云廊的形成,历经2000余年。随着古蜀道的开拓和驿道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长的树木,也有大量的人工栽植的行道树,逐渐形成数百里的林荫大道。历史上翠云廊上有过七次大规模的植树活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在道两旁种上成排的松柏,用以显示天子的威仪,“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修筑阿房宫时曾在蜀中大量伐木,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就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描写。蜀中百姓怨声载道,秦始皇为平民愤,倡导在驿道旁植树。人们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所以这条道又名“皇柏大道”。据林业专家考证,现翠云廊沿线胸径2米以上、树龄两千多年的古柏,应为秦朝所植,这是迄今所知这条路最早的植树记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