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华县皮影

家乡区县: 渭南市临渭区

 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该剧种唱腔板式齐备,伴奏乐器很有特性,细腻幽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皮影造型优美,人物个性特征明显、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清乾隆、嘉庆年间,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举子,为碗碗腔皮影著有《十大本》等许多传统剧目,至今流传,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搬上舞台,久演不衰,为陕西的戏曲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皮影班、社多由五六人组成,行动方便,不择场地,长年可活动于民间的村镇、宅院,在广阔的农村扎下牢固的根基。表演可以说是精湛绝伦,堪称是皮影艺术的灵魂,在皮影演出中,唱腔也非常具有地域特征,它几乎和皮影演出融为一体,无法分开。华县皮影戏的唱腔有碗碗腔和眉户两种,流行于全陕及甘肃、青海等地。碗碗腔的产生年代,已无文献可考。清乾隆年间,渭南举人李芳桂专为碗碗腔撰写的剧本——被誉为《华县皮影戏 十大本》,成了观众喜爱、艺人乐演的传统剧目,能否演唱它也成为衡量艺人和戏班水平的标准,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这说明碗碗腔的产生的历史至少也有200年以上。碗碗腔属于板腔体,其腔调分花音、平音、哭音,声调刚柔兼济、典雅清丽、细腻委婉,演征战戏激昂刚健,唱悲苦戏则凄婉缠绵。眉户属曲牌联套体,用眉户演唱的皮影戏的文字记载所见不多。今年八十岁的潘京乐是当今华县最著名的老艺人,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潘老先生曾和他的社班表演过皮影,据他讲,华县过去有专门的眉户皮影戏班,用眉户演唱本戏、折子戏,后来只唱折子戏,他本人就唱过。现在华县皮影的唱腔以碗碗腔为主,细腻悦耳,缠绵俏丽。现在,华县皮影可以说是陕西皮影的代表之作,她精美的艺术造型,精湛的演技,委婉动听的唱腔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

张美好(2014-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