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魁城

家乡区县: 福建省大田县

     朱熹(1 1 3 0—1 2 0 0),字元晦,仲晦,号晦翁,祖籍微州婺源,父朱松任尤溪县尉时,朱熹出生于尤溪。绍兴十八年(1 1 4 8)进士,官至焕章阁待制侍讲,为皇者师。一生著书讲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朱熹一生无意仕途,他竭力倡办书院,四处讲学,广收门生。当时魁城属尤溪管辖属地,他一生转展南北仍心系桑梓,对故乡情有独钟,多次转道或专程回尤溪省亲访友。在尤溪期间,对三十六都魁城连蚧一门三进士,邑学明伦堂科甲匾额之首连正臣之故里早有所闻,遂取道逆水上文江,过花桥,直上魁城。

    朱熹在途中,乡村佳景,尽收眼底。至魁城境内,见曲折回旋,峭如陡壁的水尾,便陶醉在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之美景中。至村内,留连于素有“三旗,四鼓,金牌,玉印”之称的魁城山山水水。在魁城期间,游览名胜,静思文彩,在魁城留下不少诗文墨宝,其中有幅“诵诗知国政,读易见天心”的对联和“梅竹”横批,至今保留在村里。

     在朱熹的影响下,魁城文风大振,科名不息,文韬武略,人才辈出,办学设馆蔚然成风。为培养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村里尚残留着五座建于明、清年代的书馆。
神奇的“蛟龙井”

     大田城关往西北方向,步行三十华里,在崇山峻岭屯有一美丽的山村,名日:魁城。在魁城村北后旗山麓,有一座古朴的小祠堂,号曰:“龙井祠”。厅中有前清拔贡范士林冠以“龙井"的对联:

     龙门千尺浪,

     井里万家烟。

     在这座祠堂前面右边廊下,有一眼滚滚不息的泉,称为“蛟龙泉”或“蛟龙井”。它沿着水圳浇灌着连近百亩农田,使庄稼受益不浅。

     此泉乍看并未见有特异之处,但它每日上午水色清沏,下午则变为灰褐。更奇特的是:此泉在天气久晴要下雨时。必先流出黄色浑浊的泉水,至水色澄清时就下雨。久雨之后,它流出黄色浑水,澄清后必放晴。这种现象自古及今皆然,从不有误。故此泉成为当地天然的晴雨预报站。大田县志亦有“蛟龙泉天将雨必先浑”的记载。

     一九七六年间,省地质钻探二团八中队,在“龙井祠”毗邻地方钻探矿藏,彼时恰好久旱不雨,一天那蛟龙泉忽然流出黄泥浆水来,该队全体人员都赴龙井祠观看。大家都连声称奇,说此泉深处象有动物潜伏、活动。

     此泉为什么会有这样奇特的现象呢?在当地流传着一段神奇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龙井祠”四周,本是一片溪潭。在潭边附近住有不少人家,?乡人请了一位姓吴的秀才,在村中设馆授徒。在一个气候炎热的夏天,几个顽童互邀到溪潭洗澡;大家潜水嬉戏,互相追赶,兴高采烈。其中一人忽然发现潭边一处发出闪闪金光。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粒指头那么大的滚园珠子发出的光辉,他把珠子捧在手中细看,只见那珠子晶莹耀目,现出万道霞光,灿烂无比。他反复观赏这颗光采夺目的宝珠,正在爱不释手时,忽然想到如此美丽的珠子,如被伙伴们看见,会怎样呢?所以想把它秘藏起来,但当时他身上赤条条一丝不挂,无处可藏;突然灵机一动,把它含在口中;恰好这时他的伙伴们见他久站潭边,就问他为何不下水玩耍,他张口答话时,那珠子滑到肚中去了。他吃了一惊,?口里支不敢说,就回到潭中去洗澡。

     不久他忽然觉得满身发痒,就以潭水洗擦。但是越擦越痒,浑身不适起疙瘩,俄而头上也感到不适,嗡嗡作响。原来他吞下的,乃是一粒“蛟龙珠”。据说吞了“蛟龙珠”就会变成“蛟龙”。所以他身上生出了鳞片,头上长出了双角…连体形也逐渐变异了。他的伙伴们见状大惊,急忙奔回书馆向先生报告。

    吴先生闻报心中惊疑,连忙前往看个究竟。在路上望去,只见潭中有一怪物,头上长角,?满身鳞片,正在潭中推波作浪;顿时波涛滚滚恶浪滔天,潭水不断上涨。吴先生见状顺手在路边折下一树枝,拿在手中赶去。“蛟龙”见是恩师驾到,就不敢放肆,连忙潜入潭底躲藏。吴先生到潭边时,怪物不见,潭水已经回落,水面也已风平浪静。吴先生就把树枝倒插在潭边。(据传后来“龙井祠,边一株状如倒竖,胸径二米长的大樟树,就是当年吴先生所插的树枝,该树巳在“十年动乱”中砍毁无存。)

     吴先生因看到潭水上涨之状,心中很难平静。他想:不知何时“蛟龙”又会出来兴风作浪,那时将会淹没多少地方,会损失多少生命财产呢,这些事使得他寝食不安。在一个晚上吴先生梦见“蛟龙”向他要求准其“出世”。吴先生问他怎样才能“出世”?蛟龙说:“在这里方园三十里下沉为深潭,那时我就可借水势腾空而去。”吴先生听后感到欲如此,这方园三十里内的生命财产将全部遭难。所以不肯答应,“蛟龙”生气地说:“如此看来,我永无出头之日了”吴先生不得已,最后答应“蛟龙,在‘铁树开花’之时,准它“出世”。

     吴先生醒来后,回想到梦中的情景,一发放心不下,他为了要使乡人免除灾难,就引导当地人民将溪填满,只留下一泉眼泄流(即现在的“蛟龙泉”),吴先生又怕在他不在时,“蛟龙”又会出来作怪危害人民,因而下了决心不离开该地,后就在该地修行成佛。当地人给他立了佛像,号为“吴真君”。坐镇“蛟龙井”。

     至唐代,连姓来魁城定居时,认为该地是个好地方。所以就在该地繁衍生息,后来成为连姓的祖祠一一即现“龙井祠”?(吴真君佛像在文革时被毁,现已荡然无存)。

     又几个世纪过去了,当地人们对“蛟龙”之传说逐渐遗忘了。一次,有一群外地铁匠到魁城打铁,他们看“龙井祠”宽敞,又无人居住,正是工作的好场所。所以就进住“龙井祠”开炉生火打铁,顿时火花四溅、光艳无比。据说, “蛟龙”以为情景正是“铁树开花”。引起了它“出世”的念头。先是:“蛟龙井”流出黄泥浆水,继而“龙井祠”后角(即蛟龙泉水源头)突然塌陷一大窟窿,其深莫测,随着黄泥浆水滚滚奔腾,一霎时阴云四合,变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兼之电闪雷鸣,地动山摇,呈现出一片天翻地覆之势。全村人民顿时感到大难临头,一时呼兄唤弟,寻母觅儿;呼喊声,啼哭声汇成一片,即时全村鼎沸,秩序大乱,村民扶老携幼,纷纷四散逃命。唯有些机勇的人们,有的急忙奔祠里向吴真君焚香顶拜,哭求庇佑;有的急忙挑土搬石,去填塞陷洞抢救险情。但所投入的土石,顿时无影无踪。其陷洞不但未能填满,而洞口的周围,更继续陷落扩大。泉水也越流越大。人们见此险情,又找不到解救的办法,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只急得团团转。正在危急之际。忽然来了一位老人,他分开众人,进去看了说:“大家不要慌,赶快用‘五谷’填,”众了听了就不假思索,纷纷回家搬取谷子;你一袋、他一担,急忙向陷洞里塞。这一办法果然有效,不一会陷洞满起来了,地动也停止了,泉水也逐渐澄清,变小了,天色也随之开朗,顷刻间化险为夷,人们的惊慌情绪才逐渐安定下来。

     惊魂稍定之后,想到那位老人刚才指教的恩德,大家都认为要好好地报答他,寻找他时已不知去向了,大家就认为这位老人是神仙化身来拯救生灵。所以都焚香虔诚地向天顶礼膜

拜,以表心迹。又再经几天的续继努力,把“龙井祠”的陷口填平、整好(至今尚可看到当时留下的痕迹)。

     经过这一次动乱之后,乡人对“蛟龙泉”提高了警惕,经常注意观察其变化,此后亦平安无事。由于那次“蛟龙出世”的惊骇,乡人规定了此后不准任何人在“龙井祠”二带生火打铁。此一规定后来成为魁城的乡规民约,一直流传沿用至今。

     田民间流传着这一段“蛟龙”的故事,当然不能偏信,但是此泉水色变化的现象,?确实比其他泉水奇特,因而给此“蛟龙泉”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所以人们只觉得“蛟龙泉”深处。似乎有什么奇特动物蛰伏在活动着。事实到底如何,有待于地质科学工作者今后的探索做出正确的答案。

绿色的(2014-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