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苏维埃
1927年东江地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领导9月7日农民起义后,又于10月30日领导由南昌起义军第24师余部编成的工农革命军第 2师和农民自卫军及农民群众,再次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海丰、陆丰两县全境。11月13~16日,陆丰县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陆丰县苏维埃政府。11月18~21日,彭湃主持召开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海丰县苏维埃政府。随后,两县深入开展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分子,巩固苏维埃政权,扩大农民自卫军,支援工农革命军作战,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扩展到普宁、惠来、潮阳、丰顺、五华、紫金、惠阳等县境。1928年1月,广州起义军一部编成的工农革命军第4师进入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位于龙山中学的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纪念碑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的一块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它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占据了很多个第一:
1、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较早地发动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起义,
2、第一个召开了县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3、最早领导开展了土地革命,被称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创造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当时,中共广东省委和中共中央多次发出号召,要求各地学习海陆丰的经验。1927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在第25号通告中,就要求各地对“海陆丰土地革命的经验广为宣传,以鼓励农民勇气”。同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指示湖南省委:“应在湘赣边境或湖南创造一个深入土地革命的割据局面——海陆丰第二”。
1928年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决议案中进一步指出:“海陆丰政权之丰富材料,它的胜利,它的经验,应当充分运用到一切农民暴动中去”,“中央及地方都应在自己的报纸、杂志、传单、宣言中运用广州及海陆丰暴动的材料”。同月,中共中央在致广东省委的信中再次要求:“军委对于工农革命军及工农武装的组织编制和扩大作战计划均宜根据海陆丰及广州暴动的经验有个切实而具体的讨论。这个从事实中得出的结论和方法,不仅对于广东省有莫大的贡献,便对其他各省亦会发生同样的作用”。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作中,也充分肯定了海陆丰的经验和做法。随着中共广东省委编写的《海陆丰苏维埃》小册子在全党的发行,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影响就更大了。
革命逸事
周恩来抢渡香港
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失败后,一部分起义军退到潮汕地区,流沙会议后,起义军部分将领由汕头市委书记杨石魂安排,分头西渡香港。当时,周恩来染上了疾病,必须疗养一段时间才能渡海去香港。
杨石魂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陆丰县南塘区委书记黄秀文,黄秀文居住的那条村叫黄厝寮村,这个村三十多户人家清一色的贫苦农民,全是可靠的革命群众,是共产党的一个秘密据点。
周恩来是晚上十点多钟到黄厝寮村的,随同一道来的还有叶挺、聂荣臻和杨石魂。黄秀文把周恩来安排在他父亲的房子,那是村子最后面的一所屋子,背靠青山且有密林掩映,不容易暴露目标且便于向后山隐蔽,并且让他的父亲送饭打杂,照顾几位中央领导。
当天晚上,风雨大作,随后连续几天风浪怒吼,周恩来受了风寒发起了高烧,一时半会儿是走不了了。病中的周恩来记挂着海陆丰的革命斗争,高烧稍退一点,就马上叫黄秀文找县农民协会的负责干部,开座谈会,周恩来强支病体一边询问海陆丰的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情况,一边深入浅出的讲革命道理,分析形势,展望未来。周恩来对党团组织的发展情况非常重视,当听到南塘区只有党员100多人,他指出要抓紧发展组织工作,保证党的领导作用。
由于风大浪高,周恩来、叶挺、聂荣臻同志在黄厝寮村住了半个月,周恩来的病经过秘密医治后,稍有好转。
1927年10月的一天,风浪终于小了,渡海当天傍晚时分,黄秀文找来轿子让患病的周恩来乘坐,晚上八九点钟左右,周恩来一行弯过洲渚村,二十分钟后到达碣石湾海边,在几块巨大的礁石旁边,停着两条以篷作帆的小帆船,中国革命杰出的领导人周恩来同志,一代名将叶挺、聂荣臻,就在这里登上了闯海抢渡香港的小帆船,随后在香港转移,回到上海党中央总部。
周恩来抢渡香港出海口
伟人的足迹随小船远去,而海陆丰人民追求翻身解放的斗争没有停止,海陆丰人民为革命立下的历史功绩,潮起潮落的沙沙声中,镂刻在碣石湾那块巨大的石头上。
张威纪念亭
张威纪念亭位于我的高中母校龙山中学内。龙山中学是汕尾地区一所著名学府,它始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距今已有273年的历史。龙山中学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各个历史时期中,我党都在龙山中学进行过许多革命活动。龙山中学校园中有一凉亭,它就是“张威纪念亭”。张威纪念亭是解放后陆丰人民为缅怀革命先烈,把张威同志就义前写遗信的龙山中学内的凉亭修葺一新,命名为“张威纪念亭”。亭为四根大红柱支撑结构,内建有一石脾,碑上刻有张威的生平简介,还有石凳石桌。亭的周围,古榕、红棉掩映,景色宜人。
就义前,张威在龙山中学的凉亭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信曰:“母亲,儿死矣!为革命而死,死得光荣。”此乃张威烈士光照后人的遗信!
(文章及图片整理自网络,仅为家乡建设,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