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手段
当1926年秋广东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进抵武昌时,川军各部也相继易帜改称“国民革命军”,邓锡侯所部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邓任军长、并兼任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七路军总指挥。他将该军扩充至五个师,十七个混成旅,一百一十四个团,另有炮兵特科部队若干。邓及其所部之旅、师长在自己的驻防区内,独断专行,发号施令,就地筹饷,预征田赋;抓丁派夫,扩充部队。驻地有民谣说:“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一年几征粮,百姓饿断肠”。同时,他在松(潘)茂(县)等藏、羌民族地区,实行所谓“用阳刚的手腕,图温和的成绩,举国家的财力,实力,强制其同化与统一”的大汉族主义政策。邓锡侯还长期控制了设在成都的四川造币厂,大量铸造银洋铜币,以保障日益增长的军需供应。
1931年,邓锡侯伙同刘文辉、田颂尧教训名义上的部下李家钰。1932年秋,四川军阀之间爆发了规模最大的混战,即“二刘(刘湘、刘文辉)之战”。由于刘湘向邓求助,邓锡侯暗中协助刘湘袭击了刘文辉,刘文辉愤恨至极,曾欲设“鸿门宴”诱杀邓锡侯及其部属,达到不战而瓦解邓锡侯的军队。邓获刘部密报出走新都宝光寺,陈离师长来迎。邓在旅长以上官员的会上动员说:“大家要众志成城,万箭齐发,一举渡过毗河,再克成都。这一仗打胜了,薪饷才能按月发放。”当刘文辉指挥第二十四军攻占崇宁县后,刘、邓两军便在毗河两岸对峙,邓军黄隐部并砍掉都江堰内河的马杈,造成毗河两岸泛滥成灾。邓锡侯感到对峙局面于己不利,乃不得已通过刘湘的高参刘从云向刘湘讲明:邓、刘两军鹬蚌相争已呈胶着状态,只要第二十一军出兵,刘文辉必定垮台,甫公(刘湘号)就可以趁势统一四川了。刘湘采纳其议。刘邓双方在毗河打了一个多月,未分胜负。同时,刘文辉二十一军内部分裂,众保定系将领夏首勋、林云根、张清平等与二十八军陈书农、黄隐、陈离等师长商量和议,要求保定系团结一致,和力对付刘湘。然未实现。果然,刘湘第二十一军一出击,刘文辉即由毗河向岷江一线溃退。在邓锡侯、刘湘等联合进攻下,刘文辉部全线瓦解,只好率残部退守西康。至此,四川军阀最后一场混战宣告结束。
正当邓锡侯与刘文辉在毗河鏖战时,徐向前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解放了川北通江、南江、巴中、宣汉、达县等地,建立起川陕革命根据地。蒋介石一面调集“中央军”胡宗南部进驻川陕甘边境阻止红军北上,一面委派刘湘就任四川“剿总”军总司令,统一指挥全川各军。邓锡侯任第一路军总指挥,率部进剿川北苏区;他在“剿总”会上表示:“末将听令,愿效驱策”,为完成剿灭共军的任务,“牺牲一切在所不辞”。但会后他却不听刘湘的调遣,把第二十八军的四十一个主力团分为前方进剿与后方整训两大部分,定期轮换,不把军力全部投入前线。他命第七师师长马毓智代理军长,驻在成都与刘湘周旋,自己则坐镇设在绵阳的第一路军总指挥部里督师,由陈书农任前敌总指挥。
败于红军
1933年11月,邓锡侯部十多个团先后到达昭化,广元一线布防,伺机出击。由于当时红四方面军王树声部自动缩短战线向后撤退,邓军得以踯躅前进,半年多才占领旺苍、南江两县。
1934年6月,邓部奉命进攻通江,进抵小通河沿岸与红军对峙。8月,红四方面军在万源一战击溃刘湘主力,军威大振,迅即回师西向,横扫川军其余各部。邓锡侯部望风披靡,阵脚大乱,损失惨重,邓只好到广元整顿残部。他对惊魂未定的部属说;"你们进攻了几个月,才打到小通河,但是撤退时,几天就跑回来了。你们一趟子跑了七百多里,真是跑得快哟。我不怪士兵,但要问一问这些指挥官究竟在干什么?"第二十八军撤至广元县不久,部队番号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五军。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嘉陵江,向川西北方向转移。邓锡侯令其前敌总指挥陈离率部在剑门关堵截,结果一个团被红军歼灭,邓只好命令杨晒轩所部坚守江油、中坝、梓潼一带。当红军西进茂县、汶川等藏族,羌族聚居地区时,邓锡侯又令四个团在松潘茂县地域设伤,妄图阻止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果又被红军击溃。
弃暗投明
6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飞夺泸定桥后,又迅速攻占天全、宝兴,欲与在理县、茂县的红四方面军会师。此时,邓锡侯奉命率部企图从后山侧击已抵达宝兴县之红军。行军途中,他接到红军总司令、护国战争期间就已认识的朱德和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的信。信中恳切劝告邓说:"党中央、毛主席号召,国难当前,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红军北上抗日,如兄部愿来,我们欢迎,如有困难,暂时不来,希望互不干扰......"邓一方面受到感化,一方面也为保存实力;一方面要按照朱、刘的要求给红军让路,一方面又要向"剿总"交差应付,因此只好命令跟踪部队的黄隐、李树骅部始终与红军保持一天行程距离,不时还要对空乱放几枪几炮。就这样一直尾随红一方面军离开宝兴,翻越夹金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