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景的变迁

家乡区县: 阳江市阳东县

我叫张锦秀,我来自广东阳江,我为自己家乡代言!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阳江八景有的逐渐流于荒废以致湮灭;同时又必然会产生新的景点。因此,《李志》中又提到“古志”记载的“阳江十二景”,增加了“金鸡古阁”、“石觉禅林”、“濂溪书院”、“太傅祠堂”等。

“濂溪书院”即今第一市场旁的江城八小,书院街、近贤里均凭此书院而得名。但历史上这一院址经多次变动:南宋时始建于南恩州城北,后毁;元代又迁徙于州学之东,元末又毁;清康熙十三年(1674)始建于今址。由于院址多次迁移,景物难以确述。

“太傅祠”是纪念宋太傅张世杰而建。张世杰于南宋末年(1279)在海陵岛外海遇飓风殉国,葬于海陵平章山赤坎村。明弘治十二年(1499)阳江知县柯昌大封其墓,并建祠于墓前。前临碧海,每当潮汐,如千军呼啸万马奔腾,气势雄伟。但年久失修,墓祠渐遭摧圮,至“文革”期间已被彻底毁除。

“金鸡古阁”,原在城北数百步处,东接拱桥大道,前有小河半绕。阁中有一大石,刻有“金鸡古迹”四个大字。相传宋太祖开宝初年(968)有金鸡飞集此石上,三位异人跟从,坠水不见。后州人建阁于石侧,后来又在阁西建金鸡寺,寺前有联曰:“鸡迹辟开金粟界,溪光环照宝莲台。”古阁四周古木参天,阁前有榕树林,榕树荫下临水处遍布巨石,咏刻颇多。清林葆莹有诗云:“近郭须争树石奇,是何幽刹隔涟漪。过桥便觉红尘少,神祇奚嫌绿荫移。”“文革”期间,该阁已拆除改建为城西公社办公楼,今仅余一棵古榕,挂一木牌标志:“1612年种”。

“石觉禅林”,即今石觉寺之处,唐代于此建有开元寺,后毁。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才在原址上重建石觉寺,康熙三年(1664)建准提亭于放生池中,嘉庆二十二年(1817)建文昌宫和财神庙于寺旁,统称“石觉禅林”。隔江有顿砵山,上有明万历年间建的砖塔,当落日红光照映,塔上呈现一片红霞,因而群众又传颂“顿砵霞云”景,其实此景在旧县志中并无记载。砵山砖塔与石觉禅林隔江相望,两相辉映,塔影波光,风景秀丽,确有“游人乍觉入桃源”之感。十年动乱时期全毁,现寺院群体(除‘八角亭’为民国时期建筑外)均为八十年代以后重建,1984年重新开放。1986年,原阳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阳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碧桥玩月”一景已较早荒废,又由于“曲水流觞”与“东山石塔”同一地点,可合二为一,因此,近人所称阳江古八景,就把“金鸡古阁”和“石觉禅林”纳入其中了。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zhang520
我的新浪博客:htt://blog.sina.com.cn/u/3136106607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yangdong.html

舞飞樱(2014-05-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