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首创南京学会

家乡区县: 南京市秦淮区

杰出的维新志士谭嗣同,青少年时代漫游了祖国各地,迹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他在六朝古都南京也留下了足迹。他的代表作《仁学》即成书于南京,而南京近代第一个学会——“金陵测量学会”也得力于他的倡导和支持。
谭嗣同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父亲官高爵显,一心希望儿子能光宗耀祖。谭嗣同在“六赴南北省试”落第后,他父亲怕他丧失功名心,就通过特殊关系,为他捐了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到南京等待委任。1896年8月8日,谭嗣同来到南京,开始了为时一年的候补知府生活。谭嗣同初到候补场,亦从俗例,日日参谒,打躬作揖,但城内的大官豪士并不把他这个候补知府放在眼里,谭数次趋往,不但“上官”难于“一望见颜色”,就是首府首县也不易见到。谭嗣同感到苦闷孤寂,对现实更加失望,于是,他转而拜访“名士”,切磋学问。由于朝政腐败,卖官鬻爵,当时的“候补官”多是卑鄙贪婪“纨挎儿”,时人对候补官总是“屏之不见,并不答拜”。谭嗣同在无可奈何之中,只得和流寓南京的杨文会(仁山)“时相返往”(杨是著名的佛学家),以一个宗教信徒的虔诚和热情,埋头于佛教经典中,专心致志地探求解决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谭嗣同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各种学说进行综合、清理、比较、扬弃,构筑了自己维新变法的理论,在1896年下半年至次年初,完成了接近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高度的杰作——《仁学》。《仁学》分上下卷,共五万字,其内容十分庞杂,主要的是两方面:一是救世方案;二是冲决封建罗网,这是其精华所在。《仁学》论证了社会改革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之媚大盗。”这是康有为梁启超“所不能达”,“所不敢言”的。这种痛快的批判,为后来的革命派普遍接受。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称赞谭嗣同“魄力雄大,诚非今之俗学所可比拟”。
谭嗣同在南京期间还积极推行维新活动,最重要的成就是倡导筹建了“金陵测量学会”。此时,正是维新运动第一个高潮过后的低潮,北京、上海的强学会都被封闭,清廷下令“严拿为首之人”,谭亦因支持强学会被御史“参劾”。谭嗣同认为进行社会改革应当从发展机器工业入手,首先是采矿业。他一面钻研《格物质学》、《决疑数学》等书,吮吸着自然科学知识的营养,一面倡议设立各种学会传播西学。1897年4月1日,他与杨文会、刘聚卿、茅子贞等在南京创立金陵测量学会,以花牌楼池州杨公馆为会所。谭嗣同拟定章程九条:练习仪器、专精一门、测平距、分测、会测、绘图、定尺、日记、著说。他们购置了学会需要的各种仪器,如天文镜、子午仪、经纬仪、纪限仪、叠测仪、象限仪、测向仪、罗盘、度时表等数十种,并拟定每人先习一器,各专一门,“先联合同志数辈人行之,俟成效既著,徐图扩充”。谭嗣同还拟在南京筹办《民听报》和《矿学报》,但终因筹款困难等而无法开办。1897年夏,谭嗣同结束了为期一年的候补官生活。8、9月间,黄遵宪到南京,嘱谭邀请梁启超、李维格等到长沙时务学堂任教,9日谭嗣同到上海具体落实了梁启超赴湘任教事宜,返经南京回长沙,后投身到湖南维新运动的洪流中。

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qiyue17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96414113.html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03200743
订阅号:钱静 微信号:qianjing-717

钱牛牛(2014-05-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