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祠民风民俗

家乡区县: 江苏省靖江市

舞龙灯、荡湖船

舞龙灯是靖江市民过春节的传统习俗,祈祷来年一切都风调雨顺,昭示着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红火。每年的大年初一开始,群众自发举行舞龙灯大巡演,喜气洋洋闹新春。在靖江生祠金星村龙

生祠镇风景(16张)

灯可算历史比较悠久的,据86岁的陆绍林老讲,龙灯在他爷爷时就开始舞了,至今至少有150年。

庙会

生祠镇是靖江最古老的集镇,不仅文化古迹众多、人文荟萃,而且民间艺术丰富,古镇流传至今的庙会足以说明这一点。

原生祠老街东西长400余米,南北宽200米,小小的一条街,建有岳王庙、城隍庙、东岳殿、三官殿、地藏殿、三茅殿,从集镇再向周边延伸几里,还有玉皇殿、南霄殿、草三官殿、倪司庙、涨公殿、刘家观音堂、七里庵、三里庙、普济庵、大悲庵等,四方香客和游人络绎不绝。

每逢三月廿八庙会,江南海北,四面八方前来赶庙会的真是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庙会很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庙会一般要举行三天。三月廿八为正日,殿堂内有和尚诵经的、有道士拜忏的,有"佛头"讲经的,木鱼声、钟罄声、鞭炮声不绝于耳。庙会还要搭建戏台,请"戏班子"唱戏,空地上则搭起天棚,拉起帐幕,开起临时店铺,以风味小吃和地方特产招徕香客。庙会还将不定期举行"出会"活动,出会这种形式可谓声势浩大,场面壮观,颇具民间文化特色。出会,得由能人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出会"一般下午二时左右开始,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从庙门出发,八名身穿民族服饰的抬轿夫,肩抬神龛,最前面有专人鸣锣开道,锣很大,两人抬着。仪仗队约有几十人组成,有扛旗打伞的,有拿金爪月斧的,有掮"回避"、"肃静"牌的;鼓乐队敲着富有民族风格的喜庆锣鼓;丝竹乐队演奏着流行的"八段景"、"浪淘沙"、"梅花三弄"等;高跷队有几十人组成,高跷有长高跷、矮高跷之分,高的四五尺,矮的二三尺,还有一种特高的高跷有屋檐那么高,踩高跷的人全部化装成古代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如"八仙"、"梁祝"、"刘关张"、"白娘子与许仙"等,如角色有女性,则用反串-男扮女装;武术队有舞"火流星"的、有舞钢叉、九节鞭的;花灯队有玩荡湖船的、挑花担的、舞龙灯的、舞狮子的。本地区的荡湖船与外地不同,外加"船婆"和"撑兄"四人搭档,一边撑船一边唱、打号子、对白等。还有值得一提的精彩表演是烧提锣香,即烧重香,这节目属杂技性质的表演,走在仪仗队前面,表演者先用若干"S"形钢针穿过肘下皮肉,将一面直径约40厘米的铜锣挂在"S"形钢针上,随队伍前进,一边行走,一边舞蹈,一边敲锣。除烧提锣香的,还有烧提炉香和板凳香的,形式相同,只是将铜锣代之香炉和板凳而已。这种节目,有时三五人,有时七八人,互相竞赛,各显绝招,形成一种奇观。参与出会表演的人多是本地的"文艺精英",他们汇集一起,各施其艺,各显其能,实际上是一项民间文艺大展阅、大汇演,是庙会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让游客们大饱眼福。提到这种场面,生祠西街健在的91岁的孙老太历历在目,说得头头是道。

生祠镇的特色文化——讲经

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靖江讲经发源地就是生祠。千百年来,这种民间传统文化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以绵绵的生命力,跨越时空,延续世世代代。

讲经,是一种特殊的民间说唱艺术品种,起源于宋元时期,是民间佛教信徒礼佛了愿,追亡祭祖的信仰活动,民间俗称"做会"。生祠人在祭祀祖先和许多民间宗教活动中以岳飞忠心保国、观音积善行孝等事迹为主,围绕爱国、爱家、行善、积德、尚礼仪、守国法、敬天地、礼神明、孝敬父母、家庭和睦等,编撰出《岳传》《大圣宝卷》、《三茅宝卷》、《观音宝卷》等经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生祠讲经是通过说唱形式宣讲宝卷。它与众多的地方曲艺一样方言俚语,寓教于乐。在家庭院落内,简单的八仙桌一面,"佛头"独坐,其余三面"和佛"者围坐,听经人或坐或站,济济一堂,老"佛头"清清嗓子,惊堂木一拍,便言归正传开讲。"佛头"每讲一段,末了一句均以高腔长调哼唱,"和佛"的则按着"佛头"的最后一个字拖长调齐声相和,不仅"和佛"的人和,满屋子听经的人均可跟着和唱。在生祠和靖江农村的中老年人可以不看电视、不看电影、不打牌,但只要听说有讲经,都很乐意去参加,借此自娱自乐,增加生活情趣,同时也受到教育。

真逗豆子(2014-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