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的英雄们

家乡区县: 临沂市临沭县

蒙山高,沂水长,初秋沂蒙好风光!

蜿蜒的清澈溪流从路畔静静淌过,漫山遍野绿油油的苞谷散发出阵阵清香,桑榆掩映下的村落犬吠鸡鸣炊烟袅袅。暖暖的煦阳下,四位银发龙钟的老人在村口相携而立,搭着手棚,眯着眼睛向我们来的方向张望……

这些老人,便是峥嵘岁月里誉满全国的“沂蒙六姐妹”!这个地方,就是那个留下无数悲怆与荣耀的鲁南小村庄烟庄!

当年的“沂蒙六姐妹”,如今健在的只有伊淑英、冀贞兰、张玉梅、伊廷贞。

许是敬仰,抑或感动,紧紧握住老人们那一双双纳过军鞋、做过军粮、抬过伤员的手,记者已是禁不住热泪盈眶。

八百里沂蒙,乡乡有烈士,村村有红嫂,户户有传奇。在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的沂蒙妇女用生命、鲜血和骨肉默默地支援着革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做出了一件件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沂蒙红嫂”,成为世界战争史上不曾有过的特殊的、英雄的、伟大的群体。

而“沂蒙六姐妹”,正是她们当中的优秀代表。

孟良崮,妇女支前打胜仗

孟良崮,传说北宋年间威震天下的杨家将的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有此名。60多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关系中国命运转折的战役——孟良崮战役。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于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该师师长张灵甫在这次战役中阵亡,孟良崮由此而名扬海内外。

烟庄,离孟良崮不足30公里,一个历史上以出产黄烟而闻名的小山村。6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用小推车把做好的煎饼、军鞋推上前线,支援华东野战军开展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六个当时只有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被称为支前模范的“沂蒙六姐妹”。

60多年后,一部为共和国60岁华诞献礼的故事片《沂蒙六姐妹》再一次让烟庄和六姐妹成为年轻一代仰望的榜样。

当年的大姑娘,早已白发苍苍。已是86岁高龄的伊淑英拉着记者的手,思绪再一次回到60多年前的那段难忘岁月。老人说,电影里场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特别真实。

伊淑英说,当年支前根本不需要动员,男人都上前线,女人更不愿意拖后腿,筹措粮食摊煎饼,起早贪黑纳军鞋,为了革命的胜利,姐妹们似乎都有使不完的劲。

老人回忆说,当年一听说要打仗,六姐妹就合计一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炮声隆隆,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为支前忙碌。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她们起五更睡半夜,有时候通宵不休息,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把5000多斤粮食从野店运回村里加工成煎饼,又送回去。运子弹24箱,烧柴700多斤,往返都是20多里路,给部队洗了800多身衣服,做了300多双鞋……停下来还要为战士唱歌,搞宣传,鼓舞士气。

81岁的张玉梅仍然穿着旧式的大襟褂,笑眯眯地插话说:“当时大家都是自发自愿的,部队要啥就给弄啥。咱啥都不怕,‘光荣’了都不怕,为革命嘛,就得有牺牲。”老人翻着大褂说,那时候做军鞋没有布料,就把大褂撕下来当鞋帮。

伊廷珍老人则回忆说,当时一天究竟摊多少张煎饼,搓多少麻绳都记不清了,鞋搓麻绳要用腿,时间长了把腿都磨破了,裤子上都是血迹。

伊淑英感慨地说:“自己吃树叶花生壳也要把粮食省下来,就是想让部队打胜仗,过上好日子。”

后来,孟良崮大捷,包括烟庄在内的不少乡亲为支前而牺牲,乡乡有烈士成为当时真实的写照。说到这里,老人们浑浊的眼眸掩不住悲怆的神情,默默地望向窗外的苍翠的远山。

坤坤(2014-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