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今镇雄地域属犍为郡所辖,被置为南广县。
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派唐蒙修南夷道,夜郎乘机作乱,朝廷将犍为郡治由原驻鄨(音bì,古县名,在今中国贵州省遵义市西)县迁往南广(今镇雄)。
元光六年(公元129年),置邮亭,自僰(音bó,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名〖Bonationality〗,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为中心的今川南以及滇东一带)道通南广至平夷(由四川宜宾通云南镇雄至贵州毕节)。
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犍为郡治由南广北迁僰道。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二月,犍为郡之尚唐(今镇雄、彝良)发生地震,山崩壅江,江水逆流,21天共发生124次地震。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中原逐鹿,群雄割据争霸,刘备入蜀,占领益州(今四川成都),派邓方为朱提(昭通)太守、庲降都督,驻南昌(镇雄境)以总慑南中。
昭烈章武元年(公元221年),邓方卒,李恢继任庲降都督,治所由南昌迁至平夷(贵州毕节)。
昭烈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途经境内大草坝,芒部祖先夷率济火往迎,被收纳随军征孟获。
后主延熙元年(公元238年),置南广为郡。
惠帝建武元年(公元304年),改南广郡为县,属宁州朱提郡。
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宁州刺史王逊为防御流民起义军李雄,将朱提郡治设驻南广。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王逊以“地势形便”奏准分朱提郡置南广郡。
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五月,平夷太守雪炤(音zhāo,古同“昭”,意为明显),杀了南广太守孟桓,率领南广、平夷二郡人民3000余家,归附李雄。
明帝太宁二年(公元324年),王逊卒,尹奉继任宁州刺史,撤销南广郡建制。
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流民义军李雄定宁州,复置南广。
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南中爨(音:cuàn,意为:烧火做饭;炉灶)部首领爨玩归附隋朝。四年,朝廷在南中置州,以南广为协州。
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爨部乱,协州被废置。
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18年),复置协州,唐乌蒙后裔阿统与其子芒部同居于此,以后芒部子孙繁衍强大,以其祖名将此地命名为芒部。
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15年)四月,唐将鲜于仲通率兵8万,分两路征讨南诏,一路由戎州(今四川宜宾)取道南溪,经曲州、靖州时,被芒部等率部伏击。
公元754年,唐将李宓率兵10万大举进攻南诏,沿途被芒部等部族袭击,最后被南诏军攻杀,全军覆灭。
唐朝自发动天宝战争,与南诏不睦。原曲州(昭通)、协州(镇雄)遂属南诏,改称乌蒙部、芒部部,与朝廷仅具有羁縻关系。到五代及宋朝,乌蒙、芒部均与南诏、大理共存。
后唐天成五年(公元930年),大理段思平率领农奴,反对当时在云南的统治者杨干贞,联络芒部等37部,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12月21日举行起义,进军大理。
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朝廷令熊本率兵征讨泸(州)夷,芒部、乌蒙首领遂归附宋朝。芒部被置为西南番部都大巡检使司。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