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万绿湖-----华南最大的生态旅游名胜,因四季皆绿,处处皆绿而得名。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蓄水量约139.1亿m3,里面有360多个绿岛,森林大部分都是亚热带原始次生常绿阔叶林,动植物种类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内有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被授予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2002年8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地理位置
万绿湖风景区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境内,距河源市区6公里,它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新丰江水库,是一九五八年筹建新丰江电厂时,在新丰江流径的最窄山口--亚婆山峡谷修筑拦河大坝蓄水形成的。
新丰江水库湖面面积370平方公里,库容量139亿立方米,平均深度30-40米,最深达80-90米。最宽处12公里,碧波万顷,有“山中海洋”之称。因四季皆绿、处处是绿而取名万绿湖。万绿湖距广州、深圳均在200公里以内,堪称是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
自然资源
华南最大的生态旅游名胜,因四季皆绿,处处皆绿而得名。湖水的温度基本稳定在 19℃-23℃之间;湖面少有风浪,显得温柔娴静。
环保是万绿湖的生命。万绿湖生态环境清新优美,湖水来自青翠的山林,水清澈纯净无污染,水质达到国家地表饮用水一类标准,用这种水做出的豆腐、酿酒以至泡出来的茶,都格外清香。湖中360多个绿岛,周围有320公里湖岸群山。水好是万绿湖的魅力所在,她有高原湖泊的秀丽,但没有高原的交通艰难和气候寒冷,集"水域壮美、水质纯美、水性恬美、水色秀美"于一身,中国罕见。与云南的西双版纳、肇庆的鼎湖山齐名为地球北回归线上沙漠腰带的"东三奇"。
保护好这里的生物和水是我们大家的责任,万绿湖环保以人为本,坚持“湖内旅游,湖外吃住”,注重发展生态环保旅游,从旅游者和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着手,每一项措施都是一个创新,而且效果明显。
1998年7月3日,中共广东省宣传部、广东省环保局联合授予万绿湖“环保教育基地‘的荣誉称号,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和共青团中央被为“全国青年文明号”,2004年万绿湖荣获“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广东省环保局联合授予万绿湖“环保教育基地‘的荣誉称号。
清莹碧绿是万绿湖的底色,但一天当中又有多种变化:在清晨的阳光里它象铺上了一层黄金;在正午的艳阳下它沉静得如同一块巨大的翡翠;日落时它似一道长达数里的熊熊火焰;月夜中它又是一面晶莹无暇的白玉。梁晓生和李国文等当代著名作家到万绿湖采风后惊叹:“此乃瑶池水,缘何在河源?”
建设这一人工湖,新丰江流域的人民群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新丰江是东江水系的最大支流,发源于新丰县玉田点兵,自西向南经河源市区流入东江,全河长163公里,集雨面积5813平方公里。蓄水时淹没面积390平方公里。23091户94311名群众迁移到韶关、惠州及本县的其它村镇,同时有15524人虽未移民但土地被没而从山脚迁到山腰居住,至今库区内仍遗留有6个镇,共7万多移民。清库时共淹没山林28333公顷,稻田12000公顷,号称河源“鱼米之乡”的地方——新丰江流域上的南湖,变成了万倾平湖。湖区移民因缺乏生产、生活条件,生活上与非移民地区的群众比仍有较大差距,移民群众参与、从事湖区的旅游活动,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万绿湖与浙江千岛湖同是以浩瀚的湖水、青翠的群岛构成风景资源的主体,称得上是“姐妹湖”。两湖均是人工湖,同于公元1958年开工建设,有“华南新丰江、华东新安江”之说,总容量178亿立方米,新安江水库因有1078个岛屿而得名千岛湖;千岛湖区内工业总值达60个亿,而万绿湖区内工业产值几乎为零,生态环境良好。
水域壮美:其最大长度占整条河流的84%,达140公里,最宽外12公里,最深外达80余米,平均深度30米,亲临其境,有如置身“山中海洋”。
水质纯美:湖水来自青翠的山林,清澈、纯净、无污染,达到国家一类地表水标准,可直接饮用,并通过东深供水工程间接供往香港,其水质好,如桂花鱼、鲶鱼、鳝鱼都十分鲜嫩,用水做出的豆腐、娘酒,以至泡出来的茶都格外清甜。
水性恬美:一年四季湖水的水温几乎都是恒定,在19—23度之间,处于人体正常体温的黄金分割点,十分适合人们水上游玩,且全年水上活动时间可达6个月以上,此外,湖区基本不受台风影响,湖面少有风浪,总是显得那么恬静、安分。
水色秀美:湖水颜色碧绿,由近到远逐渐转淡:墨绿、深绿、浅绿、淡绿… 远望湖心,仿佛身在“绿色海洋”之中。更奇妙的是湖水还随着太阳照射角度、光线的不同,在一天时间里产生几种不同颜色。
民俗风情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
万绿谷风景区(8张)
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
客家风情馆
客家风情馆--由我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题写馆名的“万绿湖客家风情馆”以客家特有的骑楼建筑风格进行设计施工,展厅共分2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内设一个“八喜”展示大厅和“名人传略”、“客家诗艺”、“名胜史迹”、“客家建筑”、“民间工艺”、“生产习俗”、“客家洞房”、“客家厨房”、“客家美食”、“河源风光”、“民间珍藏”11个展厅。
万绿湖客家风情馆以客家喜庆文化为灵魂,馆内通过不同时期的历史图文和珍贵实物,展出以客家“八喜”为主的珍贵民间藏品,翔实地介绍了客家人五次大迁徙的历史渊源和当地客家人的生产生活、礼仪习俗、文化艺术以及当地特有的风土民情,该馆广东省首个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展出客家文化的博物。
送水观音
据说很久以前,南湖(如今万绿湖水底下)一带荒芜人烟,是毒蛇野兽出没的地方。后来,从中原迁来一批逃避战乱的客家人,他们建起围龙屋,安居乐业。但不幸遇上了连续三年的干旱,小溪断流,田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围龙屋的客家人走的走,死的死,最后只剩下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也面临着饿死的威胁,因为山上的野菜已经很难找到了,他们锅里仅有一点的野菜便显得珍贵无比。这时,门口出现了一位讨饭的老太婆,她颤抖地把一只破碗伸向他们。夫妻俩相互对视了一眼,毫不犹豫地将这生死攸关的一点野菜给了老太婆。这时,奇迹出现了!老太婆冉冉升空,变成了脚踏五彩祥云、手持净瓶柳枝的观音,而那对夫妻的锅里则盛满了雪白的米饭。原来,观音菩萨是特地考验这对夫妻,并终于被他们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便决定挽救南湖的客家人。于是,观音用柳枝沾了静瓶里的水挥了一挥,南湖便下了三天三夜的透雨,小溪欢快地流淌着汇成了一条江,而南湖成了河源的鱼米之乡。人们感恩观音菩萨,把这条江取名为新丰江,意思是观音菩萨赐给他们新的丰衣足食的生活。当地人还在观音山上修建了观音庙,内设观音坐像,称为“送水观音”。建成水库后,观音庙被水淹没。前些年,一个万绿湖出去深圳做了一番事业的同胞,捐资在观音山上重塑了一座18米高的观音像。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