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镇是一个沿江大镇,位于我县的西南部,面积203.61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多人,东北面与平山、大岭、稔山相接,西南面与惠阳相连,距县城10公里。
相传,白花圩周围原是一片长满芒草的荒山,每逢秋冬时节,芒花盛开,方
圆近十里到处是一片白芒芒的景象,故取名白芒花。
白花建圩,至今已有300多年。据考,在明末开始便有中原、福建一带民陆
续在此定居,建圩设市。此后,圩镇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西枝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个大镇。
白花镇属丘陵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西枝江从该镇的西北部蜿蜒而过,两岸翠竹掩映,阡陌纵横,风光十分秀丽。千百年来,川流不息的西枝江,灌溉了白花的土地,哺育了世世代代白花人。
历史上,白花的经济以农为主,水稻、甘蔗、花生、大豆等农作物产量在全县均占有很大的比例。全镇耕地面积65588亩,镇的西南部有个西山管理区,村名叫西山月,那里是一个盆地,终年日照充足,水源丰富,种植的水稻不仅产量高,颗粒饱满,米质嫩滑,而且生长也往往比其他地方短几天,历史上有“白花粮仓”之称,每逢收获季节,整个村庄一片金黄,其场面十分壮观。
白花的经济作物种类繁多,而最有名的当属花生和果蔗了,全镇花生种植面积约为15500亩,产量1893吨,约占全县五分之一。白花很早以前就有种植果蔗。这里种植的果蔗肉脆汁甜,味道鲜美,而且产量也特别高,平均亩产可达万斤以上。近几年来,全镇种植面积约为5000亩,主要分布在深汕公路两旁以及莆田、石陂等地。春夏季节,在深汕公路两旁,一片片绿油油的蔗地,远远看去,就像是北国的“青纱帐”,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到了秋冬季节,果蔗成熟时,过往客人禁不住甜蜜的诱惑,纷纷停车驻脚,大饱一顿口福。
蔬菜种植,也是该镇发展较快的项目。目前,全镇兴办了5个蔬菜基地,总面积达2600亩,年总产量达21006吨。除了销往平山、惠州外,还直接销往深圳、香港。
历史上,白花的传统手工业也比较发达,手工产品中最有名的要数黄沙塘竹器了。黄沙塘位于该镇的北部西枝江畔,在很早以前,这里的人们就开始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加工后运往各地销售。这里生产的竹器不仅工艺好,而且种类多。过去,惠阳和深圳一带的斗笠、鱼笠和各种竹制品很多就是这里生产的,故历史上有“一把刀养活一条村”的讲法。
说到白花的特产,人们很自然会想到白花的三黄鸡了。白花鸡以放养为主,其特点是肉质香甜、嫩滑可口,历史上曾与广东四大名鸡齐名,在港澳地区很受青睐。计划经济时期,外贸部门每年都要在这里收购大量的活鸡,出口换取外汇。
白花的自然资源也很丰富。凌坑石山是我市最大的石灰石矿藏,初步探明,其储存量在5000万吨以上,而且具有品位高、易开采的特点。早在一百多年前,当地人就开始利用简陋的方法煅制石灰,历史上,惠州地区一带的石灰基本上都是这里出产的。今天,我县的几间大型水泥厂的石料也是这里供应的。
在那交通条件和运输工具落后的年代,运输石灰主要是靠一种木制的人工手推车,又叫“鸡公车”。长塘有座“十五驳桥”,整座桥都是用一块块硬的花岗石板铺成的,由于运载石灰的“鸡公车”长年累月地驶过,在坚硬的石板上留下一道二、三公分深的沟痕。这深深的沟痕,记录了多少年来劳动人民无数的艰辛和困苦,也是惠东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历史见证。
白花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县沿江地区的一个商品贸易中心。历史上,白花的商贩东走平山,南走淡水,西走惠州,十分活跃。在白花的集市贸易中,最有特色的要算是牛市了。白花的耕牛市场古已有之,过去是设在圩尾的几株大榕树,因这里近河边,耕牛饮水饲料方便,而且有几株遮荫蔽日的大榕树,即使是在流火的夏日里,人们也可在大树下悠哉悠哉地交易。前几年,由于圩镇建设需要,牛市才由圩尾迁到现在的平深公路边。
牛市交易的耕牛每圩都在二、三百头以上,有的来自附近农村,有的来自淡水、良井、多祝等地,河源、宝安、增城、汕尾一带的牛商也很多来这里交易。
耕牛市场的交易也很有趣,其主要是靠一种“牛中人”的中介服务来进行的。“牛中人”很象现代的商业经纪,主要是帮助介绍联系买主和卖主,同时还对交易标的进行打价,在交易双方发生争执时进行仲裁,“中人”从买卖双方收取中介费。
在白花镇内分布着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在圩镇的南面,与霞涌交界的铁庐障,海拔700米,山高林密,泉源充足,孕育了壮丽的白水寨瀑布。瀑布总落差45米,分三级奔泻,三级的落差不等。落差大的,飞流直下,气势磅礴;落差小的,舒缓轻流,浅唱低吟。整个瀑布,飞珠溅玉,洁白晶莹,既象是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又似一首旋律雄壮的曲子。
白花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曾经出现过无数的英雄豪杰。位于白花镇西南端的苏茅垅村,是一个边远山村,方圆不过几公里,人口只有三、四百人,然而,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这里却是英雄辈出,闻名遐迩。罗添,太平天国将领,跟随洪秀全南征北战,名震大江南北。罗仲霍,同盟会会员,在南洋跟随孙中山从事反清救国工作,后受孙中山派遣,回国协助黄兴领导广州起义,担任第十路军指挥,不幸受伤被捕,英勇就义,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革命老人罗晋琛的故居也在这里。
“芒花何处觅,千里尽妖娆。”举目今日的白花,已很难再看到茫茫的白芒花了,但芒花的精神却深深植根于白花人的心中,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白花人民正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去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huizhou_huidong.html
我的能力秀:http://abc.wm23.com/abbypeng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