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文化简介

家乡区县: 平顶山市叶县

商、周曾是应国国都,春秋为楚北方重镇,公元前576年许迁都于叶,
叶县明代县衙
叶县明代县衙
公元前524年,楚迁许于淅,以叶封沈诸梁。叶公沈诸梁在治叶期间兴修的水利工程一东,西二陂(bei),至今遗址仍存。孔子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9年至叶,在叶县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叶县地处南北文化的结合部,境内有仰韶文化遗址10多处。叶县地处南通云贵,北达幽燕的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仅境内现存的古城遗址即有:霸王城、定南县城、叶邑古城、毋霸城、汝坟县城、红阳县城等10余座。同时还有叶公问政处、叶公墓、石门山、老县衙、文庙、澧河桥、昆阳古战场等名胜古迹。现文化名胜“叶公陵园”已修葺一新,每年有海内外的叶氏后裔到叶县寻根祭祖。新辟的“叶公文化旅游区”正加紧建设,护城河的治理和明代一条街的开发也在实施之中。李白、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范仲淹、于谦等名人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文和遗迹。叶县文化局保存的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黄庭坚的行书《幽兰赋》十二通碑刻,全国独秀。
叶县古为豫州地,周为应候国,春秋时期属楚,公元前524年,楚以叶邑封沈诸梁,史称“叶公”,叶公是海内外叶氏之祖。孔子周游列国时慕名莅叶,叶公沈诸梁问政,留下了“近者悦,远者来”的千古佳话。境内现存有仰韶文化遗址、西周文王(姬昌)化行南国遗迹和霸王城(项羽筑)、箫王城(光武帝筑)等秦汉历史遗迹;西汉末年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昆阳之战就发生于此;叶县县署是国内仅存的一座明代县衙,她和叶邑古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县县署和叶公陵园还双双入选平顶山市“鹰城外八景”。
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昆阳古城增添了无穷魅力,叶县名人荟萃,风景如画。古人曾用“青山不墨千秋画,澧水无弦万古琴”的诗句盛赞叶县优美风景。漫步澧水,是唐诗宋词的幽雅意境;纵横昆阳,是波澜起伏的历史烟云。宠辱不惊的明代县衙独树一帜,高梧参天的叶公古陵昭示千秋,古色古香的明代老街底气绵长,行云流水的幽兰赋天下无双;飞檐斗拱的大成殿雄伟壮观,雕梁画栋的文昌阁古朴大气,端庄典雅的愤乐亭巧夺天工;维妙维肖的望夫石重操守节,远离尘嚣的西唐山水幽深婉约,风侵雨蚀的古桥遗址斑驳厚重,遮天蔽日的千年银杏生机无限,南竹北移的井岗竹园勉志励人,烟雨迷蒙的沙河碧水诗情画意……一处处景观似珠矶撒在了叶县这个流光溢彩的大玉盘里,耀眼夺目,璀璨迷人。
政区沿革

[2]叶县历史悠久,夏、商时,叶县属豫州之域。西周时,叶属应国。
春秋时期,楚国灭应,建立叶邑,叶属楚。据《左传》记载: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楚公子申迁许于叶。叶邑曾一度成为许国的国都。鲁昭公十八年,楚封沈诸梁于叶,号为“叶公”。
战国时期,叶邑属韩,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后叶邑属秦,改名叶阳。昆阳先属魏,后亦属秦。
秦代,叶县属南阳郡,昆阳属颖川郡。
西汉改叶阳为叶县,昆阳县与之并设。叶县属南阳郡.昆阳属颖川郡。其间,叶县曾为长沙定王子的封地。昆阳为舞阳侯樊
哙的封邑。
东汉,叶县属南阳郡,隶荆州部;昆阳后颖川郡,隶豫州部。永初元年,曾封邓悝为时候,但其坚辞不受。遂改封傅俊为昆阳侯。
三国:叶县、昆阳均属魏。叶县初为荆州南阳郡管辖,黄初中(公元221年),析置义阳那,叶县改属荆州义阳郡。昆阳属颖川郡。
西晋,叶县属南阳国(公元221年,晋武帝封其子司马柬于宛,称南阳国),隶荆州部。昆阳初属颖川郡,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分颖川郡立襄城郡之后,昆阳改属建城郡,隶豫州部。
东晋十六国,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年),省襄城郡,昆阳复归属颖川郡。叶县屑荆州南阳郡。
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割荆州之南阳郡、襄阳郡为雍州,叶县属雍州南阳郡;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废叶县。
北魏时,复置叶县。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于叶地置郢州,不久废州改为南中府,叶县属之。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又于叶县南部置建城郡,领县二:赭阳、北方城。景明末(公元503年),罢建城郡,置戌。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置河山县,属广州(今鲁山)鲁阳郡,兼有高阳县境(今平顶山至首山一带)。魏孝明帝孝昌中(公元526年),又于叶置襄州,叶县属之。永安中(公元528年)于昆阳置汉广郡,昆阳县属之。
东魏孝静帝天平初年(公元534年),废南中府,置南安郡,属襄州,领有南安、南舞、叶、南定四县。公元538年以后,西魏两次夺得襄州。其间,叶县属建州南安郡,河山县屑广州鲁阳郡。公元549年,襄州再次被东魏夺回,遂改南安郡为定南郡,叶县属定南郡。
北齐建立后,复置襄州,叶县属襄州。省昆阳置汝坟县,以汝坟为汉广郡治。公元557年,北周灭北齐后,废襄州,置南襄城郡,叶县属南襄城郡;改定南郡为定南县,不久,定南县亦废。
隋朝,开皇初(公元581年),废南襄城郡。开皇末,叶县曾一度改名澧水,旋又复原名。大业初(公元605年),废定南县入叶,废河山县人襄城。叶县、汝坟两县均属豫州颖川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于叶置叶州。次年,叶州废,叶县改属北澧州(州治在今方城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汝坟;八年(公元634年),北澧州废,叶县属鲁州(今方城县)。不久,鲁州废,叶县改属许州。开元四年(716年),析唐、许二州之属邑,于方、舞、叶三县间置仙州,领有叶县、方城、西平、舞阳;襄城五县。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仙州废,叶县属河南道汝州临汝郡。大历四年(796年),复置仙州,又于叶境内析置仙凫县,叶县、仙凫县均属仙州。次年二月,仙州、仙凫惧废,叶县仍属汝州。
五代后梁时,叶县属许州。后盾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十二月,叶县复归汝州。
宋代全国分十二路,叶县属京西北路汝州。
金朝,天会十四年,伪齐阜昌七年(1136年)叶县由古城迁昆阳城,至泰和八年(1208年),叶县属南京路(初为汴梁路)裕州(州治在今方城县)。
元朝初年,即叶县行随州事,就置昆阳为属邑。至元三年(1266年),罢州,并昆阳、舞阳二县入叶,叶县属汴梁路南阳府裕州,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设中书省后,叶县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阳府裕州。
明朝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叶县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裕州。
清代叶县属河南省南阳府。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叶县属汝阳道。后道废隶省。民国二十二年,叶县属河南第六行政督察区(即南阳专署)。
解放后,叶县先属第五专员公署(在鲁山),后改属第二专员公署(在舞阳)。1949年2月,第二、五专员公署合并,建立许昌专员公署,叶县属之。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叶县自许昌地区划出,改属平顶山市领导(同年12月1日正式办理交接手续)。[2]
叶公文化

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公元前524年沈诸梁受封于叶,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
叶公宰叶期间,励精图治,兴水利,劝农桑。率民众修筑的东、西二陂,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
叶县县衙
叶县县衙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对叶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公元前489年,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专程到叶地拜访叶公,希望能得到叶公的重用。孔子在叶期间,多次和叶公谈论为政之道,并称赞叶公治叶经验为“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和孔子就何谓忠诚的为人标准进行讨论。叶公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却不以为然地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由于叶公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一天,他便向孔子的弟子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后,即责怪子路说:“汝奚不对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因二人观点不一致,孔子的叶邑之行并未得到所期望的结果。于是他很快离叶北返。孔子的门人大为不满。后来,一些儒士借用叶公喜欢画龙的故事杜撰了《叶公好龙》的寓言,把叶公喻作伪君子。
公元前479年,叶公已近耄耋之年。当时,身居吴楚边境的重臣白公胜在楚国都城发动叛乱,杀死了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并劫持惠王欲自立。叶公闻讯后,不顾年迈,毅然出兵平叛,立下定国之功。
叶公因平定白公胜之乱迎惠王复位,官至令尹、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他却在平定边夷,整肃朝政后,让位于他人,自己还归叶邑,身老于叶。
叶公临终时留下遗言:“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叶公以一生的行动,表达了对百姓的爱及对国家的忠,赢得了世人的敬慕。根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
叶公后裔

“世叶会” 春秋时期属楚,称“叶邑”。公元前524年,楚以叶邑封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身兼
叶公后裔
叶公后裔
令尹和司马的重臣沈诸梁,并赐予叶姓,史称“叶公”。叶氏由此起源,叶县成为天下沈姓、叶姓祖地,位于该县境内的叶公陵园是全球叶姓始祖沈诸梁陵寝所在。自2000年首届世界叶氏联谊会在叶县召开以来,不断有叶氏后裔从世界各地到叶县寻根问祖、交流联谊。
第一届 2000年10月在位于叶县旧县乡的叶公陵园内,叶公塑像正式揭幕。
第二届 2004年10月10日至13日 在文化路东段隆重开幕.共500多名叶公后裔组成31个代表团再次聚首祖地叶县。
第三届 2009年5月15日至18日 在平顶山会展中心举行1200多人,组成46个代表团参加了大会开幕式。

正能量(2014-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